人的发展:历史演进与价值理想(2)
2015-08-10 01:43
导读:二 在人对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人的本质活动能力的最突出特点,就是人与自然的直接同一。一方面,人与其对象自然而言,其间的关系还没有发生根本性
二
在人对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人的本质活动能力的最突出特点,就是人与自然的直接同一。一方面,人与其对象自然而言,其间的关系还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分化。因为这一分化所凭借的技术手段——工具,还没有摆脱自然生成状态,人们只能以自然形态的工具来改造自然形态的土地及其自然资源;这一分化所凭借的技术基础——,还没有产生或者没有符合规律地完善起来,人们只能利用自身的自然体力与同为自然对象的土地等进行直接交换。另一方面,人还没有能力割断他与血缘共同体联系的脐带,因而必须依赖天然的血缘共同体,这种依赖“正像单个蜜蜂离不开蜂房一样,以个人尚未脱离氏族或公社的脐带这一事实为基础的。”这种本质力量的实现过程,就是两种自然力量的直接同一。尽管在原始社会以后人类经历了前资本主义一个相当长时期,但这一特点始终未能得到根本改变。只是分工的发展证明了人们一次又一次地试图冲破人对自然(地缘和血缘)的依赖,并逐渐取得成功。但交往的狭隘性和交往目的的具体性(只为取得使用价值),证明这一个历史时间的直接同一性始终突显着。
人与自然的直接同一性,产生和存在的根据是人的依赖所表现的物的役使。由于人的本质力量的稚嫩,使人的自然力难以战胜外在的自然力,两种自然力之间质上的相同性带来量上的有限性。在这种状态下,个体的生存及其活动根本无法进行。但人一经产生,就在创造着他们的历史,这一历史所追寻着的就是人要摆脱劳动的自然和自身的自然,以提升生命的意义。正因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稚嫩,所以人只能通过人群(氏族或其它社会集团)以战胜自然,并占有物。否则个人便失去存在和发展的根据。人的生存和发展的这一事实,又为人的追寻造成新的陷阱。正因为人只能通过人而占有物,为此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一部分人就利用其占有的物而占有另一部分人(劳动),造成社会分裂和阶级对抗。这种对人的占有直到资本主义,一直是超经济的,是一种没有活力的关系。这种关系对于占有者而言,占有被占有仍然意味着是对一种“物”的占有,是一种能说话但没有话语权的“物”,并且通过对这一“物”的占有而占有更多的物。这就使劳动者的劳动能力被极大地压抑和束缚着,这种压抑和束缚作为自然必然性又强化了人的依赖关系。
人对自然的狭隘关系又制约着人对人的狭隘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人对人(群体)的直接依赖。由于生产力不发达,劳动生产率低下,人的劳动绝大部分属于必要劳动,即维持和再生产人的生命的劳动,因而可用于交换的剩余产品很少,“农民出售的仅仅是自己家庭的小部分剩余产品,产品的主要部分由他自己消费,因此他把其中的大部分不是看作交换价值,而是看作使用价值,即直接的生存资料。”所以商品交换还未取得社会经济的统治地位,生产的交往只涉及到人与自然,用自己的劳动换取自然的产品,而不是用自己的劳动换取他人的产品。人的生产——消费结构处于一种封闭状态。这样,人就难以突破自身活动的局限性,难以把他人的社会生产能力纳入自身。尽管个人也同他人发生一定的关系,但却不是以发达的社会分工为基础的人与人的联系,也不是通过交换发展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而是在血缘上或在上的从属关系与依附关系。它非但不能促进人的能力的发展,反而限定了人的发展的地域和界限,它把个人束缚于一定的共同体之中,个人只能在狭隘界限内发展,只能在依附状态下发展,因而与其说是人的发展,不如说是窒息了人的发展。
历史的发展进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正如《共产党宣言》所讲的:“资本主义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种解放和发展,首先是由于人的解放与发展。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人们彻底打破了对自然的敬畏心理,摆脱了对自然的直接依赖。相反,人们完全把自然作为自己的征服对象,将人与自然完全对立起来,向大自然开战、向大自然索取,已经失去了自然边界,自然界资源的有限性已无法限制人们攫取的欲望。现在能对人们的征 服活动起制约作用的只剩下人们自己的道德的和社会的界限。这种生产力巨大发展的动力因素,一方面来自技术的物质基础——生产工具的高度发达和走向独立。在自然经济中,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只能是人的自然体力,而人的体力的有限性,是难以与巨大的外部自然力抗衡的,即使是人们联合起来,对付自然的力量也是有限的。这就必然使人依赖于自然和自然的秩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则学会用技术秩序支配自然,把自然环境改造为技术的、人工的环境。不管自然秩序多么反复无常,人都能以一套技术手段和装备复制和再造生产过程及其结果,达到人对自然的有效控制和改造。另一方面是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