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上的对象、语言、使命的超验性,及其与哲学(9)
2015-08-12 01:00
导读:人有创造形上观念的自由,但没有预设科学概念的自由。尽管胡塞尔现象学揭示了思的意向性——任何思都是对某种对象的思,但科学的意向性之思不同于
人有创造形上观念的自由,但没有预设科学概念的自由。尽管胡塞尔现象学揭示了思的意向性——任何思都是对某种对象的思,但科学的意向性之思不同于形上之思。前者以现成的、经验水平上的对象为对象;后者的思维对象来自思的创造性活动。作为形上之思的起点的原初观念,不是现成放置在他人的形上体系中。它源于人对普遍自我的在上承受。思的意向性,要求思的语言的符号性,思中语言的能指与所指的对应性或感应性。用胡塞尔的术语说,即思维过程与思维对象相应、意识活动与意识现象相应。但是,科学之思以概念为出发点,从此建立由命题、定理、原理构成的关于自然的世界图景;形上之思以观念为出发点,给予思者在观念上存在的根据。在科学之思中,思者面向对象存在,对对象的思并不构成人的存在。思者所思的,同思者外在。形上之思中,思者所思的就是思者思着的存在本身,思者面向自身而思,人的生命理智便在此凸现。形上之思的超验性,不以经验水平的世界为中介。它直接承受在上的普遍自我所承诺的思的自由。
科学语言的阐释性、对应性符号功能,使任何科学概念、任何科学命题必须遵循能指与所指对应的原则。正因为如此,科学语言是可检验的。科学语言所内含的知识能普遍被传播的原因就在这里。形上语言的感应性符号功能所生成的形上思想,只对形上之思者才有普遍意义。形上之思者,利用感应性符号语言把自己所感应的存在图式对象化到符号中去。他感兴趣的不是事实的可能性,而是自己的生命理智如何通过原初观念生成的可能性。形上思者在思中给予的,是自己的存在意义而非命题意义。石里克把词的意义归结为实指定义,卡尔纳普提出词的意义的经验标准要求语言的能指与所指对应。他们以此审视形而上学,当然得出形上无意义的结论。这种审视是不公正的。形上有科学不能代替的、仅仅属于自己的语言和对象。形上语言的感应性,反对在形上之思中用阐释的、附加的方法即科学语言的思维方式。形上思者在思中,呈现出的是心灵的而非自然的秩序。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形上使命的超验性意味着:形上之思不是为认识的可能性给出原初的说明,不解决认识如何切中事物的问题。这些问题为科学之思的使命。形上之思为其思者的存在给予观念性的根据。形上思者在思中,感应到自己的存在的个别性,并用观念表达出来。思者所感应到的存在,是思者的超验存在。它不是经验水平的,不可能用客观的、科学的方法验证,不可能用他人的经验来说明。需不需要形上之思或形上,取决于个人如何选择自己的存在样式,如同有人选择艺术的样式,有人以宗教样式达成人生一样。唯有那些在意识生命中渴望承受普遍自我的观念性承诺(区别于普遍自我的形式性承诺和信仰性承诺)的人,才会对形上之精神样式产生感应及赴身的决心。
形上之思中生成的形上存在者,带有一般存在者的普遍特征。人的存在,差别于现成性的在者、生长者、生存者,因为人必须去存在,必须生成自己的存在。没有存在的行为,人无从存在,也不曾存在。形上思者在形上之思中能够将自己所感应的观念对象化为符号语言,其前提是形上思者作为人的超验自由性。形上之思对于思者,是自由之思。在此,对于个别形上思者,不存在在先可以使用的观念和在先限制着思者的所谓本质。形上之思,为思者给予其存在的原初可能性,同艺术、宗教的精神样式一起,捍卫思者所从属的人类根本的自由规定性——即个人作为人自己生成自己、自己规定自己的权利。自由在先地由普遍自我置入个别自我中,是超验的、绝对的、无限的。因为,承诺自由的对象,本是自在永在的上帝。形上之思以什么方式差别于艺术之爱、宗教之为呢?它如何给予思者的人生以意义呢?形上思者的自由,是他在思中设定原初观念、赴身原初观念的自由。形上思者自由确立某种个别原初观念,以此生成自己的观念性存在根据。这种根据的存在,表明形上思者并不是不存在而是以形上的精神样式超越了死亡,从有限的人生跃入无限的人生。诚然,如果形上思者所思出的原初观念同在上的普遍自我没有相关性,如果形上思者所思的在上普遍自我缺少终极的普遍性、无限性,这样,形上之思就不再是超验性的,更不是自由的思者在思。原初观念的原初性由普遍自我在下承诺。任何现实的事实性在者、任何个别的存在者,都无能为形上思者给出普遍的原初观念。事实性在者的有限性、个别存在者的个别性,限定了它们承诺形上思者原初观念的不自由性。相反,个别形上思者在上承受普遍自我所承诺的原初观念,生成思者自由的人生。形上给予形上思者有意义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