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生产理论与马克思哲学范式的新探索(2)

2015-08-26 01:37
导读: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马克思的生产理论不断地受到了冲击和批评。在我看来,这种冲击和批评体现为两个阶段:一是生产理论的内在隐性冲突,一是对生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马克思的生产理论不断地受到了冲击和批评。在我看来,这种冲击和批评体现为两个阶段:一是生产理论的内在隐性冲突,一是对生产理论的全面批评。

  生产理论的内在冲突,在我看来,体现在从卢卡奇到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中。我们知道,在马克思的生产理论中,生产力是一个中性的概念,生产方式中的矛盾主要体现为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需要打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新的生长环境。但这种生产力的概念,在卢卡奇的《物化与阶级意识》中受到了质疑。按照卢卡奇的分析,随着生产的流水线与泰勒制的推广,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人的碎片化与物化,并且这种碎片化使人的心理走向了物化(注:参阅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如果我们将这个分析与马克思的分析进行一个简单的比较就可以发现:(1)在马克思那里,作为中性的生产力概念在卢卡奇这里已经具有了否定的含义。人的物化并不只是发生于生产关系层面,现代生产力的技术结构就造成了人在身体与心灵上的物化和碎片化,当这种物化获得其合法性时,技术就变成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这一点在马尔库塞关于技术意识形态的批判中得到更为明晰的揭示。(2)马克思也谈到,在资本主义社会,过去人们认为不能出卖的东西,如德行、爱情、信仰、良知都成了在市场上可以出卖的对象,这是资本主义“异化”的全面表现,但他这里所谈的还是交换层面上的“异化”(注:参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79—80页。),而在卢卡奇那里,物化就发生于生产过程中。这实际上就表明,马克思的生产理论已经在内部遭遇到了隐性冲突(注:张一兵:《市场交换中的关系物化与工具理性的伪物性化》,《哲学研究》2000年第8期。)。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如果从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看,我认为卢卡奇的理论见识是一次深化,并推动着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发展。随着流水线生产与科层制管理的出现,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到了新的历史阶段,即组织化资本主义社会。先是在生产层面的组织化管理,然后延伸到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中,导致了对日常生活的控制与规划,特别是随着电子媒介出现之后,通过控制人们的消费及消费理念,这种规训与控制则进入到了人的身体与意识深处,并造成了一种幻象层面的认同模式。如果说在马克思时代,控制和惩罚以工人与资本家之间明显的冲突状态表现出来,而随着组织化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这种控制与惩罚则渐渐地呈现为一种被所有人日益认同的模式,而这种认同模式,正如许多学者所强调的,正是通过生产中的技术理性获得合法性的。但从理论自身的清晰界划来看,在《否定的辩证法》发表之前,这些研究虽然在反对着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理性,有的甚至由此上升到对西方文明的反思,但获得生产意义上的“总体性”,并由此实现人类生活的解放,仍然构成了勒菲伏尔、马尔库塞、德波等人的理论希望。在这个意义上,尽管此时马克思的生产力的中性思想已经受到怀疑,但作为哲学框架的生产理论仍然构成了理论家们分析问题的基础。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这种批评是隐性的。

  但有些学者已经不满意于以马克思生产理论来解释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了。这里,我们以后马克思思潮代表人物鲍德里亚为例,看看马克思的生产理论在哪些层面受到了挑战。

  鲍德里亚在《生产之镜》中对马克思的生产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批评。按照鲍德里亚的看法,马克思的生产理论所强调的批判资本主义和解放生产力,实际上只是一种革命理论的幻觉,是生产的幻象。“它到处支持着没有约束的生产浪漫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理论没有触及生产原则,生产方式所描述的所有概念,也只是说明了生产内容的辩证的、历史的谱系,并未触及生产的形式。这个形式以理想化的方式重新出现,隐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的背后。”(注:JeanBaudrillard,TheMirrorofProduction,trans.MarkPoster,TelosPress,1975,p.17.)也就是说,马克思的生产理论,看起来是要批判现代资本主义,但实际上并没有达到这一理论目的,生产主义是现代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当马克思以一种高生产率超越资本主义时,只是完成了生产主义的另一种解释,并没有跳出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而且更为要命的是,这种批判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只是建构了一种生产主义的批判话语,并渗透到了对文本、意识、权力的分析中。“从‘泰凯尔’(TelQuel)无限制的‘文本生产率’中生产力的解放,到德鲁兹的无意识(包括无意识的‘劳动’)工厂机器的生产率,没有任何革命能够在其他符号中替代生产率的革命话语。生产的爱欲成为普遍的公式。”(注:JeanBaudrillard,TheMirror ofProduction,p.17.)因此马克思并没有实现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彻底决裂,只是用另一种生产合理性取代了当下资本主义的生产合理性,而生产合理性正是资本主义的本质规定。他通过借用拉康的“镜像”理论,认为马克思是在生产的幻象中看待资本主义社会的,只要不打破生产之镜,我们就不能真正地跳出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找到解决当下问题的替代性方案。
上一篇:中国思想与先天综合判断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