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形而上学系统的最初建构(一)-《五行》((3)
2015-09-10 01:15
导读:“天施诸其人,天也。”(第二十七章48简)“上帝临汝,毋贰尔心。”(第二十六章48简)天所施予人的即是天道,是德,天通过德把天道赋予人,
“天施诸其人,天也。”(第二十七章48简)“上帝临汝,毋贰尔心。”(第二十六章48简)天所施予人的即是天道,是德,天通过德把天道赋予人,德化为五行内在于人心,而《五行》曰“形于内”方为“德之行”,“内,心中。”(11)“德之行五和谓之德”(第二章第4简),因此人作为承担了“五行”的心的承担者,承担了天,而德最终回到了人,天道也落实到了人,天与人合一,而不再是彼此分离和对立及互为异在。《礼运》曰:“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又曰:“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从此进入了日用人伦之人道,从而又开始于人道追寻根本的终极的天道。天与人不是相分而是合一的,不是彼此分裂、分离、对立而是彼此交融的。天不再作为外在的异己力量而主宰人类,人本然地与天和谐为一。这样,便构成了“五行”形而上体系的第一个大循环、大融合与和谐,这是此体系的第一个层次或层面,这一层融会了整个体系的所有层次。“天人合一”贯穿了整个体系,并作为“一以贯之”之道而统摄整个体系。
2、德—善
“德,天道也。”(第二章5简)这便开始由天德(天道)下贯于人德,人德上齐于天德,且归于天人同德的进程,也即儒学形而上体系的自我生发和自我证成的过程。德是天道、天之道,是天德下贯的得之于天而内在于人心成为五行的天道的形式。既得之于天,也便有天道的内容、性质及能力,五行因为是德(天道)所化成也因而具有与德及天道一样的性质与能力。“德也者,万民之宰也。”(12)因为有德,心才为心,且又决定了心对天的向往与追求。所以德是善的决定者又从而决定了人之为人。因此,德是根本,是化生人文的条件,是一切生成变化的秩序,是决定治乱的首要因素,是对和谐的保持是生的缘由,即“好生之德”。有了德,便有秩序与和谐,无德则天下无序,没有生机。
在此体系中,德是最高的天道,德包容和化为五行及其意义,“德之五行和谓之德”(第二章4简),“五行和”即德,德包融五行,五行是德的五个方面。德是因而五行也是具有形上性、象征性、涵摄力、统摄力及概括性的抽象范畴,因为,德一方面是天道化成,另一方面,只有“形于内”者方可为德之行,“形于内”意味着内在与超越。《五行》首章连续出现了几次“行”“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因此,德是“行”形于内时所具有的本性。“德之行”与“行”是相区别而又相统一的。“德之行”由于“形于内”而对应天道,而“行”由于“不形于内”而对应人道。“这是‘下学上达’的两种流向,是形上形下的双向撑开,是内圣外王的有区别的统一。”(13)但要注意的是,不是说“五行和”就是形而上的“形于内”的五行的和而说“四行和”是形而下的“不形于内”的四行的和。因为,“五行”与“四行”都有德“形于内”和“不形于内”的两个方面。是“德之行”和“行”的结合。“形于内”的“五行和”、“四行和”均是超越的形而上的方面,而“不形于内”者则是现实的形而下的方面,是“形于内”的外在和表现的必须,是另一面,是形下层面。“形于内”和“不形于内”的合一决定了形上与形下的合一,形上与形下的合一则决定了天人合一,反过来,天人合一决定了形上与形下的合一进而决定了“形于内”和“不形于内”的合一。“内即心也”,“德之行五和谓之德”,德是天道下贯入人心的东西,天道在人心成为德又进而化为“五行”的存在形式而内在于心。人在现实中又可以通过对“五行”的实践和修养而使自己具有“聪明睿智”、“宽裕温柔”、“发明刚毅”、“齐庄中正”、“文理密察”等品格。(14)当人有了这些品格,也就意味着“形于内”的天道下贯而成的德所化成的“五行”得到了现实的实现,又在人的真切笃实的行为中去追溯德与天道,这是五行的形上与形下的双向交流的开始。庞朴先生在其《竹帛“五行”篇与思孟五行说》一文中敏锐地洞察到“五行”与《中庸》之“五德”之关联。(15)“五行”即是“五德”,区别在于形上与形下的不同,但也并不是截然分裂而是一体两面,因为它们同是德、是一个天道的流行。同样,“四行和”也是如此的形上与形下的一体两面和双向交流,“与天道相连的超越的道德心性”同“与社会礼俗相连的道德实践层面”也开始合一了,这意味着天人合一的开始。(16)“形于内”之“行”是“无形的或形而上的天道”“经人领悟而成形于人心”,可理解为得于天的“行”,是“德之行”,是天道呈现的一种形式;而“不形于内”之行则“未经领悟而未成形于心,只是体现于行动”,(17)而无德之人也便因为无以“形于内”而无心,自然也不是人或只是片面的单向度的人。因此,德一方面是天道,是天道化为德又化为五行而内在于人及人心的形式;另一方面又是人的根本,是人之为人的决定性前提,是人道的根源。所以,在此天人合一的体系中,德是最关键的一环,无德则无“五行”,便无心(因为心无所领悟因而也无所成形于心,故谓无心)。因此便无人,此天人体系便不能完整因而也不能成为天人合一的体系。德在人意味着心,那么,可以把天、人、心连接成:天—心—人。同时,在这里我们也可看到儒学及其形上体系的特殊性,即既具有超越的形上性、宗教性,又具有现实的形下的世间性和入世的实践性。“形于内”和“不形于内”构成了德的双向性和一体两面性,德既在人间又超越人间,超越性和现实性融合,形上与形下融合。德遍及“天上”与“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