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和规定(1)
2015-10-02 01:01
导读:哲学论文论文,描述和规定(1)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参考:
【 内容 提要】作为主体对对象的语词—符号说明或摹写,任何
【 内容 提要】作为主体对对象的语词—符号说明或摹写,任何描述都必须以相应的规定为前提。作为主体为描述对象所做的规范性设定,任何规定都在客观根据和主观需要的张力中形成。这意味着描述具有明显的
人类学特征,任何描述都具有规范的性质。描述的意义和适用范围是相对于作为其前提的规定而言的。当描述涉及作为自身前提的规定时,会因达到该描述的边界而失去意义。但在更高层次的新的规定的基础上做出超越原有规定的描述,则构成人类描述 发展 的基本方式。规定可以是明确的,也可以是隐含的,描述与作为自身前提的隐含规定相冲突是悖论产生的根源。规定及以其为前提的描述不仅具有相对性,而且具有合理性。规定和描述的合理化是人类描述发展的重要内容。
由于向来被看作是主体对对象的客观写照,描述(description)本身似乎没有什么可追问的。然而,通过作为其前提的规定(stipulation)可以清楚地看到,任何描述都具有明显的人类学特征。即使在所谓“客观”的描述中,也有主观规定的因素。任何描述都具有规范的性质。描述与规定的内在关联以及由此而具有的人类学特征,在更深层次上反映了人类认识的本性。
一、从悖理性看描述与规定的内在关联
在认识论意义上,描述可以定义为主体对对象的语词—符号说明(verbalaccount)或摹写(verbalportrayal)。它既不是照相式的描绘,不是形象绘画或象征性的标示;也不是纯粹的主观表达,不是情绪的表达或愿望的表达。正是由于作为主体对对象的语词—符号说明或摹写,描述绝不是不成 问题 的。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严格的学术探索中,一些描述的悖理性都充分表明了这一点。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说到这样一类话而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不是办法的办法”、“什么都不可信”等等。在语言的实际使用中,这样的表述总是有其意义,甚至并非可有可无,只是作为严格的描述,它们涉及一些极为重要的问题。
从语言的日常使用看,“不是办法的办法”似乎是一种十分 自然 的说法,但从描述的角度看,这种表述却明显相互矛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它表明这样一种意思:不是办法,但是作为办法来使用。或者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把它权当一种办法。只是严格追究起来,这里涉及“办法”的定义或规定:“不是办法的办法”到底是办法还是不是办法?
同样,“什么都不可信”似乎本身并不存在任何相互矛盾之处,但这类描述也深藏着悖理性。说“什么都不可信”,也就是说不相信任何东西,然而“不相信任何东西”也仍然是一种信仰:什么都是不能相信的。当有人说“什么都不可信”的时候,事实上他正在表达一种信仰,并且还可能企图让别人相信它。
类似的例子不仅出现在日常生活里,而且可以在严格的学术讨论中看到。譬如作为一种极端的 哲学 观点,“一切都不可知”这一描述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既然一切都不可知,那人们又是怎么知道“一切都不可知”这一命题本身的?这种情况甚至出现在一些科学家的严谨思考之中。量子 理论 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尼尔斯·波尔在谈及量子
力学时,就曾提到“没有定律的定律”这一说法,意思是量子理论会得到这样一条定律:不存在经典物 理学 中的所谓“定律”。(注:约翰·惠勒:《
物理学与质朴性》,安徽 科学 技术大学出版社,1982年,第45页。)这里则涉及“定律”的定义或规定:“没有定律的定律”本身是不是“定律”?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如果说,这还只是一些浅显或不严格的表述,那么,我们在人类认识的深层可以找到更耐人寻味的例子。后 现代 哲学中的“非哲学”(non-philosophy)概念就最为典型。正像“什么都不相信”也是一种信仰,即使以对哲学的否定形式出现,“非哲学”也仍然是一种哲学。“非哲学”并没有也不可能“逃离”哲学,正像同为后现代哲学家的雅克·德里达所说,“并不是像有的人所想象的那样,可以轻而易举地‘走出哲学’。那些以为自己已经这样做了的人事实上并没有做到这一点,正是在整个谈论的过程中,他们常常为自己声称已被摆脱的形而上学所吞噬。”(注:JacquesDerrida,WritingandDifference.London,Rout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