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与西方神哲学比较(2)
2015-10-20 01:06
导读:字绝不是空虚的无(Nihil),因为哲学的铭言是:“无中不能生有”,此“无”字亦可称为“道” 的简称,因为我们无法给道一个肯定的积极名称,任何肯定
字绝不是空虚的无(Nihil),因为哲学的铭言是:“无中不能生有”,此“无”字亦可称为“道”
的简称,因为我们无法给道一个肯定的积极名称,任何肯定性的界说都否定了道的全面性,只有
以消极性的“无”来称谓之,此“无”非空虚而是“有”,乃宇宙万物之原始根源,实乃无上之
“无”。
(四)西方哲学家的意见
老子的《道德经》最早由西方的传教士译成拉丁文,然后有法文、英文、西班牙文等数种不
同的版本,足见西方学者对老子学说的重视与兴趣,今就以上的语句注解如下;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
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第二十五章)
西方哲学家依哲学形上学及宇宙论言,分析如下:
①有物:道是一个实在存有的实体,西方哲学称为(Ens,Being),此“实有”被中国学者译
成“有”、“物”、“存有”、“实有”等名词,换言之,道是一个实在的存有体,而非虚无,
亦非空洞的抽象名词,但吾人不能给他一个确定清楚的界说,只能言“道”为“有物”。
②混成:道不能有清晰概念,只能笼统的说是一个“混成之物”,此物最单纯,也最普遍,
道称为最单纯,因为道是一切事物之源;道最普遍,因为一切宇宙万物中皆有道,换言之,此单
纯之道适含于所有的一切事物。
③先天地生:道在未有天地万物之前,便已存有了,故道是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宇宙间先有
道,然后才有宇宙的空间与时间,及时空中的万物之变化,此句亦含于老子的其他语句“天下万
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道生一”(第四十二章),此“无”是人的五官所感觉
不到的“无”,亦是无可定名的“无”。或者,宇宙间先有道,才可以生出有时空性的宇宙大混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沌;或生出合一性的大宇宙。
④寂兮寥兮:道的本体是无声无臭,无形无象,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搏而不得的实有;此
看不见、听不到、摸不著的实有超越我们人的五官,老子称之为“夷、希、微”,(第十四章)
总称之为“玄”,故又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一章)
⑤独立而不改:此实有是先天地生,无形无象,无色无味,完全自有的独立体,其存有不依
恃任何其他物体,宇宙万物虽因道而生,但不损失道的任何本体,故道是亘古不变,超越时空的
“常道”。
⑥周行而不殆:道充满宇宙万物,万物藉道之
力学能而生成万有;道周行而不殆,道本体亦
不损失,正如太阳的光透过玻璃射进房内,使室内光明,人可以藉光明而看见事物,但太阳本身
无任何损失,太阳之光可以照耀此室,亦可以照耀他室,正如道充满万物,生成万物一样,道无
始无终,周行而不殆。
⑦可以为天下母:道因为有以上的特性,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故为天下母,实在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再者,父母对子女有生成之恩,养育之恩,保护照顾之
恩,道对宇宙万物亦然,正如老子所云:“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
之”。(第五十一章)
再者,老子的第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
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廿一章)
西洋哲学家也有相似的诠释,所言如下:
⑧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道的本体实在不容易讲明白,因为道是一个
无象的宇宙根源,恍惚不清,但道的存有是确实无疑的,所以老子才说“道是惚兮恍兮,其中有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象,”此“象”乃指出道的存在性。
就宇宙论哲学言,一事物之存有,有两种基本要素,一是物质要素(Materia),一是形式要素
(Forma),物质要素,普通称为具体的物质材料,形式要素便是所谓的“象”了;形式的象是决定
物质者,物质材料是被决定者,二者相合才是一具体的实有物。但最高的实有则不然,如
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