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中韩气学家对佛教的哲学批判 ――以张载和(5)

2015-10-26 01:02
导读:三 张载徐敬德对佛教思想的哲学批判 张载和徐敬德对佛教的批判大体从三个方面展开:(一)对佛老否定天地万物存在的虚无主义的批判;(二)对生死


三 张载徐敬德对佛教思想的哲学批判
张载和徐敬德对佛教的批判大体从三个方面展开:(一)对佛老否定天地万物存在的虚无主义的批判;(二)对生死轮回和鬼神的批判。

(一)对否定天地万物存在的批判
  
张载首先批判佛教没有认识到万物的本体,而把它视为"幻化"。张载的弟子范育在《正蒙序》中说:
浮屠以心为法,以空为真,故《正蒙》辟之以天理之大,又曰:
"知虚空即气,则有无、隐显、神化、性命通一无二" 注24。

在他看来,佛教理论的宗旨是以心为法,以空为真,于是张载立"气"破"空"和"虚"。这就是说,世界万物并不是虚幻的现象,亦非空无所有。即使是所谓的虚空,在张载看来也无不是"气","气"是实存的。虚空虽然看不见,但看不见并不就是虚和空。它是气的一种隐而不可见的状态,而非显现可见的状态。这种隐而不可见的状态,便称为"幽",显现可见状态称为"明"。"明有不尽则诬世界乾坤为幻化、幽明不能举其要,遂 等妄意而然" 。因此,以天地为幻化,显然一种"妄意"注25,这与夜空中的月亮和星星可显现,白天隐而不见的道理是一样的。

张载批佛亦辟道,范育说:"老子以无为为道,故《正蒙》辟之曰:'不有两则无一'"注26 天地万物是"有为",并非"无为"。
  对于张载"虚空即气"的思想,徐敬德加以发挥说:
老氏曰:有生于无,不知虚即气也。又曰虚能生气,非也。若曰虚生气,则方其未生,是无有气,而虚为死也。既无有气,又何自而生气,无始也,无生也。既无始,何所终,既无生,何所见,老氏言虚无,佛氏言寂灭,是不识理气之源,又乌得知道 注27。

徐敬德继承张载"虚即气"的思想,并由此出发批判道家老子"有生于无"、"虚生气"的思想。老氏讲天地万物是虚无、佛教讲寂灭,都是没有认识到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是气这个道理和气是天地万物的本体的缘故,从而他否定了道家的虚无和佛教的寂灭。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张、徐对佛教思想批判的共同之处有以下两点; 
1、 张载和徐敬德都是从天地万物实存的本体意义上来批判佛教的。张载说:
释氏不知天命而以心法起灭天地,以小缘大,以末缘本,其不能穷而谓之幻妄,真所谓疑冰者与!注28 —*
由于佛教把"心"作为起灭天地的主宰,把本来为"小"为"末"的"心",当作天地万物的"大"和"本",这样便导致本末倒置,大小混淆。佛教用人们肉眼看不到的某种事物的现象,作为论证天地万物虚而不实的根据,犹如《庄子》所说:"夏虫不可语于冰者" 注29R谎无知。

如果说张载批判整个佛教,以佛教为释教,那么,徐敬德便是主要针对佛教内禅宗的思想。他说:
禅家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日真空顽空者,非知天大无外,非知虚即气者也。空生真顽之云,非知理气之所以为理气者也。安得谓之知性,又安得谓之知道注30 。—*

徐敬德认为,佛教所说的万物皆由心而产生灭亡,以及心理悟到了便成为空的说法是因为不知阴阳变化运动,不知虚即气的道理。若此天地万物犹如海水的沤发现象,即逝即变,都是空的、虚的。不知理气之所以为理气的道理,怎能知道性和道,亦即不可与之讲形上学问题。

佛教认为现实世界都是虚妄不真的,张载批判说:
释氏妄意天性。而不知范围天用,反以六根之微因缘天地。明不能尽,则诬天地日月为幻妄,蔽其用于一身之小,溺其志子虚空之大,所以语大语小,流遁失中。其过于大也,尘芥六合;其蔽于小也,梦幻人世。谓之穷理可乎?……尘芥六合,谓天地为有穷也;梦幻人世,明不能究所从也 注31。

由于佛教以天地万物为妄,便错误地把天地日月为虚幻,由此出发,以人世为梦幻,以"六合"为尘芥,他的错误就在于"明不能究所从"即不能揭示宇宙和人生的所当然的所以然,同时由于"蔽于小",即把六种微小的感觉作为和合天地的因缘,而以天地万物依赖人的感觉而存在。张徐批判佛教的虚空为空无状态而空无状态为万物根源的观念。虚空的观念来自人们的主观的幻想,它是"以心为法"、"万法唯心"为根据的。它否定了万物生死变化的动态性,这是对自然现象的无知,也是对生态自然界的直接的挑战。由此出发,他们进一步追究了万物存在的根源、生灭的变化过程等运动规律。
上一篇:韦伯合理化理论的科学史语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