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掌握马克思主义学理的逻辑法则(3)

2016-04-19 01:02
导读: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毕生的理论活动和革命活动的主题,就是对 人的自由和人类解放的执著追求。早在1843年马克思在批判宗教问题
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毕生的理论活动和革命活动的主题,就是对 人的自由和人类解放的执著追求。早在1843年马克思在批判宗教问题时提出:“对宗教 的批判使人不抱幻想,使人能够作为不抱幻想而具有理智的人来思考,来行动,来建立 自己的现实;使他能够围绕着自身和自己现实的太阳转动”,“这种批判撕碎锁链上那 些虚构的花朵,不是要人依旧戴上没有幻想没有慰藉的锁链,而是要人扔掉它,采摘新 鲜的花朵。”[1](P2)同时,他还对时代精神的变革与理论的使命及其相互关系作出精 辟论述:“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 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 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 ,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1](P2)这里,马克思以“人”为中心,深刻阐 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使命。
  关切人类的生存状态,寻找人类“安身立命之本”,促进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代 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 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P294)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在分 析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时指出,代替资本主义的是“一个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即共产主义社会。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觉的个人的相互 作用”表现出的自然历史过程的现象,不同于那种以“自由的社会的个人”作为出发点 的社会。总之,马克思主义学理勇敢而坚定地承担起把人从“抽象”的“普遍理性”中 解放出来的使命,承担起把人从“物”的普遍统治中解放出来的使命,把人从“资本” 的普遍统治中解放出来的使命,承担起把“资本”的独立性和个性变为人的独立性和个 性的使命。在市场经济遍布全球的今天,人的“物化”问题正是人类所面对的最大问题 ,人类在新世纪乃至新千年所追求的根本目标正是要把人从对“物的依赖性”中解放出 来。而马克思主义学理所表征、塑造和引导的正是这一伟大的“新时代精神”。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第三,马克思主义学理凸显着“现时代精神”。关注时代、关注实践、关注现实,保 持对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及其趋向的敏感和热忱,时刻倾听实践的呼声,这是马克思主义 学理的要旨所在。这种“现时代精神”规定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必须坚持一切从现 实的实际和现实的实践出发,思考问题、创新理论;必须坚持把因时空不断转移的动态 性社会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矛盾,统摄到自己的理论观照视野中来。这种具有“应 时性”特点和“当代性”意蕴的“现时代精神”,说到底,就是“与时俱进”的精神。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学理所固有的特性和特质。从马克思主义独具的品质看,它的实 践品质、批判品质和开放品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学理绝不会在某一时空中停滞不前, 而必然处于与时俱进的状态。具体说,它的实践性决定了能够不断创造新的理论生命; 它的批判性决定了能够不断促进理论的新陈代谢;它的开放性决定了能够不断吸取新的 营养。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程看,没有马克思恩格斯的与时俱进精神,就没有马克思 主义的诞生;没有列宁的与时俱进精神,就没有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 主义——列宁主义的创立;没有毛泽东、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二代领导集体的与 时俱进精神,就没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成果——毛泽东思 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没有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与时俱进精神,就 没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规定和本质要求。“ 与时俱进”中的“时”并非纯属时间范畴,而是一个时空概念,它指称的是“社会历史 时空”,含容时间的推移、世纪的交替、时代的变迁、潮流的进步、实践的深化、条件 的转移和形势的发展等等蕴意。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尽管马克思思想具有不可超 越性的当代价值,特别是马克思从实践的视角观照和把握世界的方式,仍占据着当代科 学思维的制高点,但从现实情势出发去反观一百余年前的马克思,客观地说,他的思考 和探索也有盲点和错误。正因如此,马克思在当时的情势下对一些问题的论断留下了延 伸乃至校正的余地。虽然他敲响了资本主义灭亡的警钟,但却未能预见到资本主义可以 通过自我调整和改革延长寿命;尽管他确信社会主义只有在西方发达国家同时进行革命 的情况下才能取得成功,但却未能预见到全球各地区、各民族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 不平衡,会导致世界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和进程的多样化、曲折性和复杂性;虽说他突出 强调了社会有机体结构系统中的经济因素和政治功能,但却未能足够估量到文化的作用 和宗教的意义,更没有预见到现代科技进步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因素,等等。马克 思思想并非完美无缺,恰恰是马克思主义学理暗含着需要与时俱进的理由。1872年6月2 4日,马克思恩格斯于伦敦为《共产党宣言》撰写德文版序言时,分析了该书问世25年 来情况的变化,指出:“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 正确的”,但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 ](P248)这里,革命导师深刻揭示了“现时代精神”“变与不变”的辩证法,即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是相对稳定的,但其具体论断却是需要灵活多变的。马克思主义学理与时 俱进的品质正在于此。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三、开发研究新领域——发掘和追问马克思主义学理的逻辑向度
  马克思主义学理是一个历史长河。如同我们的事业不是一次两次、一代两代人即可大 功告成的那样,如同实践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永无止境的那样,研究和发展马克 思主义学理也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对此,既需要对显性的马克思主义学理不断作出新的 阐释,更需要对隐而不彰的马克思主义学理进行深入发掘和科学追问,不断开发马克思 主义学理研究的新领域。
  1.应大力开发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的新领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进行理论创作的原 始文献及其背景资料,是马克思主义学理的文本载体,系统深入地解读文本对于研究掌 握马克思主义学理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有人以不搞“本本主义”为借口,以轻疏的态 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原始文本,实是一种无知。为此,必须搞明白三个问题:(1)已有的 对马克思主义原始文本的开发研究不是过头而是不及。尽管陆续出版了大量的马克思、 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的著作,但仍有相当部分原始文献没有面世。其中,中外档案 馆尚未公开的档案有之,研究机构尚未来得及整理出版的情况有之,甚至因种种原因原 始文献被散失的情况亦有之。比如说,我们所接触到的中外版本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其实并不“全”,对马克思留下的大量笔记、数千页的亲笔手稿、众多藏书中的眉 批、评注等等,都有不少的空白。(2)马克思主义学理形成发展的历史线索深藏于原始 文本之中。以马克思研究异化概念为例,广博的文献资料和知识背景是马克思的研究思 路赖以形成发展的平台,其中,黑格尔关于财产异化的概念就启发了马克思。黑格尔认 为,只有当一个人在财产中物化了自己的时间、活动、本质时,才能与其财产发生异化 ,使得一个人将他的存在、他的普遍性活动、他的现实、他的人性变为另一个人的财产 。而马克思关于商品凝结了人类劳动和剩余价值的思想,显然是受到黑格尔物化概念启 发而生成的。这说明,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学理的历史线索,必须认真研究原始文本中的 知识背景。(3)研究原始文本是对马克思主义学理正本清源的一条重要途径。长期以来 ,由于没有很好地坚持以原始文本本身为本位,因而对马克思主义学理的理解和运用出 现了忽左忽右的现象。如,解读《共产党宣言》,冷战时期将它的要旨阐释为阶级斗争 
上一篇:“否定的辩证法”是否定辩证法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