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创生不易,真正理解把握它亦非易事。确立科学的理论观、牢牢把握马克 思主义的真精神、开发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领域,是掌握马克思主义学理的基本逻辑法 则。科学考量马克思主义学理的政治范式、思维进路、形态演化、逻辑层次,要以科学 理论观为逻辑支撑;认清“大时代精神”、“新时代精神”、“现时代精神”,是把握 马克思主义学理本真精神的逻辑必然;大力开发马克思主义原始文本研究、马克思主义 与“当代思潮”比较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新领域,是科学追问马克思主义学 理的逻辑向度。
【英文摘要】Marxism was not created within one day.It is also not an easy thing tounderstand and master it fully.Developing a scientific view about theory,getting tight hold of Marxism's essence and exploring new fields for Marxism study are fundamental logic laws to master Marxism's scientific principles.
【关 键 词】马克思主义/学理要义/理论观/真精神/开发研究/逻辑法则/Marxism/theory view/essence/explore and study/logic law
【 正 文】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774(2003)06-0033-06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而伟大的学说,蕴涵着博大精深的学理,而对这一学理的掌握并 非易事。本文结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从确立科学的理论观、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 精神和开发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领域三个层面,对掌握马克思主义学理的逻辑法则作一 探讨。
一、确立科学理论观——观照和反省马克思主义学理的逻辑支撑
理论观是世界观的折射与反映,对任何学理的把握都须臾离不开理论观这个根本尺度 。因此,研究如何掌握马克思主义学理的逻辑法则,其首要前提便是确立科学的理论观 。在人类思想史这个历史长河中,我们不仅看到形形色色思想论点的此起彼伏,而且看 到许许多多理论观的相互激荡。究竟什么是真正的理论?什么是科学的理论观?毛泽东在 当年延安整风时曾对此作过科学的阐释,并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的形成与发展 奠定了基石。这一科学理论观作为衡量马克思主义学理的根本尺度,使我们能够从总体 上掌握马克思主义学理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基本问题之一:范式论。所谓范式,是指一种学理予以终极关怀的指向,即这种学理 “应谁而生”、“为谁服务”所持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之向度。马克思主义学理的 范式是什么?我们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的历史源头与现实取向中,可以得到明 晰的认识。早在1843年10月,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就提出了一个惊世 骇俗的论断:人类“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1](P16)“哲学把无 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1](P1 5)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现今社会的最下 层,如果不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就不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1](P283) 列宁的革命实践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范式的锋芒,他组织工人阶级向沙皇专制制度这 堵“朽墙”发起猛烈冲击,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 所阐发的思想理论,无不是从“一切为着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这个逻辑最高层和历史 最高度而展开的。毛泽东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定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唯一宗旨; 邓小平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判断党的各项工 作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江泽民把“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都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范式的“一元性” 。今天,我们学习把握马克思主义,首先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的灵魂与核心, 牢牢把握“平民理论”的政治范式。惟其如此,才能对马克思主义学理学得真切,用得 精妙。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基本问题之二:进路论。任何一个理性思维的成果都必然暗含一种思维的进路,亦称 理路。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颠覆了两千多年的理论思维传统,开创了 一种全新的理性思维方式,坚持把社会实践、生活世界作为理论的基础,并突出强调理 论生长的“两条根”:一是“前此”的思想材料;二是现实的社会实践与生活。在如何 看待社会实践或人类生活本身与理性思维活动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 的学理进路:一是认为,理论可以超出生活与实践,由此得出理论理性高于实践理性的 结论,这是理性的学理进路;一是认为,理论思维是生活实践的一个构成部分,它不能 从根本上超出社会实践,也无法在生活世界之外找到立足点,由此得出实践最具权威性 ,理论理性源于实践理性的结论,这是实践的学理进路。正因为理论进路上的分歧与对 立,马克思恩格斯同先前的朋友们分道扬镳,以极大的理论勇气彻底地批判唯心主义: “在唯心主义者看来,任何改造世界的运动只存在于某个上帝特选的人的头脑中,世界 的命运取决于这个把全部智慧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而占有的头脑在宣布自己的启示之前 ,是否受到了某块现实主义的石头的致命打击。”[2](P630)在批判和清洗唯心主义的 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从黑格尔出发,经过费尔巴哈,彻底抛弃了西方理论所构筑的意 识形态教条,从发展变化着的现实生活出发,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 域,筑构了崭新的唯物主义理论大厦。此后,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们,沿着马克思恩格 斯开创的“实践进路”,不断从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并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指导新的实践。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及其理论观就是这一“实践进路 ”的产物。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基本问题之三:形态论。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开放的体系、发展的理论,体现这种开放 发展性的是其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理论形态。有学者根据马克思主义创立和发展 的划分阶段,将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学说称之为“原生形态”;将列宁主义、毛泽 东思想称之为“次生形态”;又将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称之为“ 再生形态”。这种称谓不无道理。这里,笔者对之分别称为“原创形态”、“次创形态 ”和“再创形态”。自马克思主义创立至今已开放发展了150多年,在其形态演进过程 中,始终伴随着“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追问。引发这种追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被马克思主义文本差异所带来的困惑,又有对马克思主义结构理解差异所引起的分 歧;既有由马克思主义本身的阶级性和政治性决定其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对象所导致的 混乱,又有因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们不同的理论倾向和研究方法而对马克思主义作出 不同阐释所产生的疑虑,等等。这是研究掌握马克思主义学理过程中的特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