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1
过去讲中国近代史,人们常用的概念是“改良”与“革命”,贬前者褒后者,倒也泾渭分明;后来,“改良”与“革命”的概念渐被“保守”与“激进”代替,其褒其贬也有“待商量”之议。笔者以为,对于1般读者来说,首先应该弄清楚这些概念的内涵。“改良”与“革命”的概念为大家所熟悉,又有具体而实在的对象;“保守”与“激进”的概念,则需要有所解释。从字面看,“保守”的意思是“维持原状,不求改进”;“激进”则指“急进”(见《现代汉语词典》)。但这两个词用在历史、思想文化领域就不能仅取字面上的意思,还应该搞清楚其特定的词源涵义。
在思想史上,“保守主义”作为政治哲学,形成于18世纪末的英国,早期的1位代表者是写《法国革命论》(汉译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1书的伯克(E.Burke1729-1797),伯克在这本书中对法国大革命进行反思,认为英国“光荣革命”所体现的,对人身基本权利(生命权、财产权、信仰及言论自由权等)予以尊重和保护的传统,要比法国大革命用暴力摧毁1切的做法好得多。伯克所倡导的,也是自由主义的1种理念,因而伯克后来又被认为是自由主义的经典作家之1。“激进主义”也出自18世纪的英国,最初是1些政治精英分子要求对国会和社会问题进行根本性改革的主张(“激进”1词,在英文里,即Radi鄄cal,与“根本的”1词同),其原则也是秉持强烈的自由主义,后来法国大革命中的雅各宾派则以极端手段实现根本变革的政治行为,代表了1种激进主义。可见,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均为近代性质的西方思想,它们都与自由主义有着某种渊源关系。需要指出的是,伯克所倡导的保护传统(主要是“从《大宪章》到《权利宣言》”所肯定的“得自我们祖辈的”自由遗产和有利于维系公民社会的宗教伦理等),并非中世纪那些黑暗的东西,而是西方文化中与资本主义精神相1致的东西,是近代化了的东西。
2
上世纪后期,我国学术界有过几次对保守主义(同时也捎带着激进主义)的讨论,1次缘于思考所谓新儒家的观点;1次则是从介绍自由主义而引发。新儒家学派主张的是1种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也有现代价值,不应该加以否定,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就是激进主义。显然,这种文化观点,与近代西方保守主义的政治观点不完全是1回事。后者的核心思想———对人的基本权利的尊重与保护,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是不大容易找得到的,因为这是属于近代性质的东西。当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需要继承,但它也需要现代化;至于专只主义、皇权主义、家长制那些东西,是绝不可能“万岁,万万岁”的。后来,1些介绍自由主义的学者讲清楚了保守主义的词源涵义;但对激进主义的用法,人们还是不大讲究学理:说孙中山等革命派是激进主义,言之尚属有据;说“俄式革命”也是激进主义,就又是只取其形式,而忽略了事物的性质。须知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解决”,是要彻底撕碎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博爱的“遮羞布”,通过阶级斗争,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最终消灭阶级,进入共产主1社会。这与自由主义是完全对立的另1套政治学说体系。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在近代中国,与西方保守主义的政治理念较为接近的思想界代表人物,应是梁启超。作为启蒙先驱,梁是自由民权这些西方思想的薪火传播者;戊戌维新失败后,他也曾1度鼓吹革命。1903年底考察美国归来,他改变了自己的政治立场,转而主张“开明专只”(后来又成为立宪派领袖),并终身反对革命。对此,时人和后人都用梁的老师康有为的1句话批评他:“流质易变。”这其实不太公允。对自由民权的追求,梁启超是始终如1的;其反对革命的观点,后来也没有变过,又如何说他“易变”呢?还在梁启超鼓吹革命的时候,他写过1篇文章《释革》(1902年12月14日,《新民丛报》),篇首即说:“‘革’也者,含有英语之Reform与Revolution之2义。Reform者,因其所固有而损益之以迁于善,如英国国会1832年之Revolution是也。日本人译之曰改革、曰革新。Revolution者,若转轮然,从根柢处掀翻之,而别造1新世界,如法国1789年之Revolution是也。日本人译之曰革命。”梁告诉读者,“革命”1词,始见于中国,《易》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书》曰:“革殷受命”,皆为王朝易姓而言,是不足以当Revo之意的。他指出,易姓者固不足为Revo,而Revo又不1定非要易姓。如19世纪是欧洲的Revo时代,除法国外,王统依然;更征诸日本,天皇今仍安富尊容,但社会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后来梁启超实地考察了美国社会及其民主政治的运作,并将中国社会与民众的现实情状作了比较。其时,德国政治学家伯伦知理(J.K.Bluntschli)等人的国家学说在日本颇为流行,对梁氏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促使他终于选定以渐进的方式改造中国之路。梁与革命派辩论的文章,最著名的是《开明专只论》(1906年1月25日至3月25日,《新民丛报》),梁在文章中说得很明白,他能容忍的仅为“开明专只”而非“野蛮专只”。法王路易104曰:“朕即国家也。”此代表野蛮专只之精神者也;普王腓力特列曰:“国王者,国家公仆之首长也。”则代表开明专只之精神者也。而后者能够为了国家利益顺应世界潮流,逐步实现社会的革新。梁启超对中国社会历史做过较深入的研究。在《中国历史上革命之研究》(1904年2月14日,《新民丛报》)1文中,他指出:西方近代的革命“大率在中等社会”,其以切身经济利益为枢纽决定革命和革命后的政治目标,结果是得自由民权。中国历史上的革命,则“有上等下等社会革命,而无中等社会革命”,这种革命“长者数10年,短者亦10余年”,往往群雄并起,全国糜烂,且伴有外族势力入侵,结果却仍得专只。因此,他主张以和平、渐进的改革,来育成中等社会,从而奠定“泰西文明革命”的基础。
3
梁的这种观点在当时却形成不了主流思想。因为中国的近代化变革是在西方列强的侵略、压迫下,以救国斗争的形式进行的,其自始就带有急促的特点。面对亡国、瓜分的严重威胁,人们恨不得在1天早上就扭转民族的厄运,使国家由弱变强,因而以为只有最彻底最全面最快速的变革才是最好的,用康有为“上书”时的话即“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但实行“全变”的戊戌变法却失败了。接着庚子动乱,辛丑条约,使民族灾难进1步加剧。尽管后来清政府的维新政策不亚于戊戌年代,甚至宣布预备立宪,可是它已经失去了民心。而以孙中山为首的激进民主派把救国的希望寄于革命,则吸引了大批爱国青年。辛亥革命终于推反了皇帝。继之军阀们勾结列强又起祸害,内乱外患愈甚。恰在此时,邻国俄罗斯“10月革命”成功,且愿意帮助中国革命,激进民主派中的许多人终于踏上了“以俄为师”之路。尽管马列主义与自由主义是两股道上跑的车,但中国年轻的革命者相信:在实现共产主1的时候,真正民主与自由的社会必然到来。百年中国的政治、思想潮流,其轨迹大致如此。当年梁启超认为改造中国首在“新民”——欲建设民主自由的现代国家,最根本的是要把尚处于愚昧、奴性的民众转变成懂得自身权利与国民义务的新人;而“治愚”首在“疗贫”——欲使民众摆脱愚昧、奴性,最根本的是要解决他们的贫困问题。梁的学生张东荪更直言说先应“使中国人从来未过过人的生活的都得着人的生活”,所以需要切实地发展经济和教育事业。为此,即使国家经历1个阶段的“开明专只”也属必要。可是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搅乱了人们的心态,危机感使得那些热血志士投身“毕其功于1役”的革命,相信“革命能够改变1切”——只有革命政府制定的最彻底的纲领,才能够“根本解决”中国问题,从而真正实现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可以看出,在西方,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的源泉是自由主义;而在中国,它们2者的共同点更多的表现为求发展求富强。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