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3.迁就了原体制,依然带有政府直接干预经济色彩?
此次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旧体制妥协基础上的后果。科学技术、工业商业金融事务等类级科目,是其它市场经济国家所没有的,而我国之所以进行这样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是照顾了现实需要而有意为之。比如,科学技术类级科目的设置,就是“为了适应科教兴国战略要求,同时考虑目前我国科技经费管理的特殊需要”。这说明收支科目依然作为施政工具被使用,而非公共服务的客观分类方式。?
4.在实际操作中,科目运用缺乏应有的准确性?
由于人员素质、责任心、培训力度、科目自身设置等诸多原因,导致政府收支科目应用中出现上述问题。比如,在几乎所有的类、款、项级科目中都有“其他××事务支出”的设置,导致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将大量可以进入现有支出类别中的资金放入这类科目,减少了支出透明度,为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埋下了隐患。?
5.地方上政府收支科目设置的自主权依然较小?
初期,为保证改革的顺利推进,强调统一性是必要的,但随着改革深入,应逐步扩大地方的科目设置自主权。其背后是地方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的自主权问题,如果缺乏科目设置自主权,会导致地方大量独特的公共服务无法进入公众视野,减少了政府透明度,为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带来障碍。?
三、深化改革,增强政府透明度,为绩效评价奠定基础
近年来,各国政府为了提高政府效率,纷纷开始了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加强政府绩效评价。而深化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增强分类的科学性、支出的透明度,是绩效评价的基础性措施。?
(一)完善政府职能,深化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目前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定位在技术性、形式性的划分,不触及政府根本职能调整,这在初期尽快启动改革是策略的。但其不应当成为深化改革的定位,否则就容易将现有的政府职能固定化。为此,要继续根据市场和政府分工原理,按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理论,确定政府和市场、各层级政府分工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最终为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绩效管理奠定基础。?
(二)科目设置中需要改进的几个技术性问题
一是对预算科目“接口”设置要严格限制,防止形成模糊地带。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公共需求变化,导致公共服务种类也不断变化,因此国际上财政收支功能分类中都有“其他”项设置。如IMF的政府收支划分中“未另分类”事项的设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1年政府财政统计手册》,第169 页。)。但我们认为应主要设置在款、项中,以防止类级科目成为一个大筐,为政府透明度及绩效考核设置障碍。二是考虑到我国地域复杂性,应赋予省级地方政府更高权限的科目设置权,以适应地方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需要。这种做法在国际上是通例,如IMF政府收支分类说明中也指出“在实际应用中使用更为详细的分类是可能的,也是需要的”。三是关于上面所说功能支出性质相同,归类不同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赋予类似支出相同的科目名称,而不是赋予不同的名称来解决。如:“科学技术”类中的中科院、农科院研究生院支出,我们可以在依然归入此类的情况下,单列“教育支出”项级科目或更细层级的科目,而不是如目前的归入“其他基础研究支出”项下,与教育支出无法进行比对。如IMF的政府收支分类(2001版)中各大类都有的“研究和发展”项,足可以借鉴。?
(三)以收支分类改革为起点,改革政府会计制度
尽快实现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的转变,防止出现责任和效果不匹配现象,而导致绩效管理失真。收付实现制以资金实际收到和付出行为期间,来考核支出绩效,这就可能发生承担了还款责任,却无享有支出成果;或产生了支出成果,却没承担还款义务等情况,使得绩效考核结果失真,对被考核人、部门不公平。IMF的《政府财政统计手册》2001版与1986版的主要区别是引进了权责发生制会计制度,使政府与企业会计制度,基本建立在同一准则下,对评估当期公共服务绩效提供了更准确的数据。我们认为,实行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制度,对科学的绩效评价具有更加深远意义,否则领导干部任期制带来“前任借款搞项目,后任筹款还债务”的局面将无法得到根本改变。?
(四)转变财政职能,提高公共资金管理人员素质
通过公共财政改革,政府财政部门定位逐步由政府“出纳”向综合经济和社会管理部门过渡。未来方向应该是通过对各级政府及各部门公共服务状况的经济性、效率性绩效评价,更好地履行这一职能,这是市场经济国家财政部门的首要职责。为此,要继续推进财政管理改革的同时,加大各部门人员培训力度、提高素质、完善内部管理,尽快完成这一转变。?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
参考文献
〔1〕财政部,《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1年政府财政统计手册》(2001年中文电子版), 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gfs/manual/chi/index.htm,2003年。?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财政透明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4〕Kopits,G. & J. Craig,“Transparency in government operations”,IMF Occasional?Paper,158,(1998)。?
〔5〕鶴光太郎,“政府の透明性(パート1)——国の「かたち」を変革する突破口”[J],経済産業研究所,Economics Review No. 13,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