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我国公共支出管理若干重大理论政策问题研究((4)

2013-11-13 01:04
导读:二、强化公共支出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财政体制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为推进经济的市场化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作出了

  二、强化公共支出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财政体制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为推进经济的市场化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1994年以来国家出台了新的财税改革方案,不仅促进了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增强了国家的调控能力,而且规范了分配关系,初步建立起了一个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体制的基本框架。这表明我国的新财税体制经过几年的运行已经获得了巨大成功。但必须指正,我国过去长时期进行的财政改革主要集中在收入分配领域,财政支出管理方面的改革已显得严重滞后,传统体制下形成的一整套管理模式、管理结构和管理手段,在很多方面得以延续下来,财政部门长期以来重收入、轻支出、管理弱化的弊端仍然存在。因此,从宏观财政管理的战略高度着眼,切实改进和强化公共支出管理已显得日益必要和紧迫。
  当前中国公共支出领域及其支出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财政支出能力低下与财政资金损失浪费并存
  目前从总体上讲,我国的政府财力规模非常狭小,特别是当前正处于体制转轨时期,由于分配关系尚未规范,国家财权相当分散,加之宏观经济效益日趋下降,因此,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降低,已由80年代初期的30%以上降为1996年的10.9%,近几年有所上升,但在2000年也仅为15%.正是在这种宏观分配格局的影响下,我国财政支出的规模和水平日益萎缩,据我们测算,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1980年为27.2%,1985年为22.4%,1990年为16.6%,到1995年已降为11.7%,到2000年也仅为17.7%.这样一种低水平的财政支出格局与国际上财政支出比重日益上升的趋势相悖,已经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政府正常履行职能,不仅难以确保社会公共性开支的最低资金需求,而且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已无力维持政府机关的正常运转,有的甚至连工资也按时发放不了。这就表明,当前财政的支出职能非常弱化,财政支出总量严重匮乏。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但与之相对应的是,一方面支出总量不足,另一方面支出管理失控,资金损失浪费严重。当前整个社会上奢侈摆阔之风盛行,花钱大手大脚、铺张浪费挥霍的现象比比皆是,过去长时期存在的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管理滞后、财政纪律松弛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建设领域的浪费也不容忽视,各地项目单位基建概算编制中高估冒算现象严重,基建预算执行中超预算现象普遍,建设成本高,资金浪费严重,尤其是重复建设、盲目建设带来的损失浪费更是惊人。在社会事业发展方面也存在资源配置不够合理、效益下降的问题,一些地区的事业机构重复设置、设备重复购置、“大而全”、“小而全”,投入产出效益差,规模效益低,从而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资金不足始终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国家财政包揽过多,供给制分配方式尚未完全打破
  改革以来,我国财政统收的局面被打破,但国家大包大揽的传统分配思想和财政统支的局面依然存在,财政职能范围及其支出责任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许多应由市场提供的商品和由社会负担的支出仍然背在财政身上。这与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同时也不利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目前国有企业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地位已经确立,但自负盈亏、优胜劣汰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财政仍需弥补企业的亏损补贴,“八五”期间国家财政累计支付企业亏损补贴2060.48亿元,相当于同期国家财政支出的7.1%.1996-2000年,财政负担的企业亏损补贴更大,累计额为3455亿元,这是造成这一时期财政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经济改革中,我国有相当比重的事业单位已走向市场,收入规模相当可观。但财政供应的经费仍需增加,难以核减。这一方面造成事业单位之间收入和财力分配苦乐不均,另一方面加剧了国家财力紧张的矛盾。就国家和个人的分配关系而言,随着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民生产总值在政府、企业、个人之间的初次分配比例已由1978年的34:16:50演变为2000年的13:19:68,即是说,在每年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中,有愈来愈多的收入转化为个人收入,但国家财政通过“明补”和“暗补”的形式仍然保留了对居民个人的大量财政补贴及其各种福利性照顾。
上一篇:建立适应WTO的外资企业税收优惠法律制度(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