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清代财政史研究(1)(2)
2015-04-04 02:33
导读:20 世纪上半叶的清代财政史研究专著虽不多见,但在有关著作中对清代财政多有涉及。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立足于民国年间的财政研究,对清
20 世纪上半叶的清代财政史研究专著虽不多见,但在有关著作中对清代财政多有涉及。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立足于民国年间的财政研究,对清代特别是晚清的财政问题进行了回顾或研究。
贾士毅的《民国财政史》(商务印书馆 1917 年版),专列 “ 财政之沿革 ” 一章,对清代历朝的财政分别加以叙述,其中对光绪朝的财政叙述尤详,细分为 “ 光绪初年之财政 ” 、 “ 光绪中年之财政 ” 、 “ 光绪末年之财政 ” 三个部分。在其他篇章中,也有对清代财政特别是晚清财政的追溯或比较。叶元龙的《中国财政问题》(商务印书馆 1937 年版),也涉及到清代财政。陈沧来的《中国盐业》(商务印书馆 1929 年版),吴觉农、范和钧的《中国茶叶问题》(商务印书馆 1937 年版),李权时的《现行商税》(商务印书馆 1930 年版),金国宝的《中国币制问题》(商务印书馆 1928 年版),张家骧、吴宗焘、童蒙正的《中国之币制与汇总》(商务印书馆 1931 年版),杨荫浦的《中国 金融 论》(商务印书馆 1930 年版),张辑颜的《中国金融论》(黎明书局 1936 年版),分别对晚清的盐税、茶税、商税、货币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中国茶叶问题》在论述茶叶对外贸易时,对近代以来的茶叶贸易有很好的统计,所列 “ 历年华茶输出数量统计( 1866—1935 ) ” 、 “ 历年华茶出口价值与各货出口总值之百分比( 1869—1935 ) ” 、 “ 历年华茶输出国别统计( 1880—1935 ) ” 、 “ 近六十年世界主要产茶国茶叶输出统计表( 1868—1934 ) ” 等,都具相当之价值。《中国币制问题》在叙述本位制度、银两制度以及银币、铜币、纸币问题时,对光绪以降的变革有较为系统的梳理,书中列制的统计表格,如 “ (光绪年间)各省银角之成色重量 ” 、 “ (光绪、宣统年间)各省通用银元之成色重量 ” 、 “ 各省宝银名称重量表 ” 、 “ 各地通用银两与库平比较表 ” 、 “ 海关平与各口通用银两比较表 ” 等,为后来的相关研究开启了门径、打下了基础。《中国之币制与汇总》对硬币(银元、铜元、制钱)、纸币、本位制及造币机构等作了叙述,表现出很高的学术水准。其记银元云: “ 清以前,吾国上下通行之银,皆系以重量计,而不以枚数计也。自清乾隆五十七年,户部奏准西藏鼓铸银钱,是为我国以银铸币之始。至道光初年,各国银钱输入渐多,蔓延各地,欲禁无由,当时两广总督林则徐,奏请自行鼓铸银元,藉资抵制,旋经部议驳。又道光中,浙省曾自铸一两重银钱,欲与洋元并行,以民间阻滞而止。光绪初年,吉林机器官局所铸有一钱、三钱、半两、七钱、一两五种,皆未见盛行。至十三年二月,粤督张之洞奏称 …… 于是我国流通之银元中,始有吾国自铸之银元。 ” 若非有深入的研究,不可能有如此的高度概括。陈向元的《中国关税史》(京华印书局 1926 年版)、马寅初的《中国关税问题》(商务印书馆 1930 年版)、吴堉干的《中国关税问题》(商务印书馆 1930 年版)、李权时的《中国关税问题》(商务印书馆 1936 年版)、周念明的《中国海关之组织及其事务》(商务印书馆 1933 年版),都是研究晚清至民国年间关税问题的代表作,虽详于民国,但对晚清的关税研究亦有相当的篇幅。
第二,财政通史著作中对清代财政的研究。
20 世纪上半叶,财政通史的撰写是一个突出的现象。这方面的著作,有胡钧的《中国财政史讲义》(商务印书馆 1920 年版)、徐式庄的《中国财政史略》(商务印书馆 1926 年版)、常乃德的《中国财政制度史》(世界书局 1930 年版)、刘秉麟的《中国财政小史》(商务印书馆 1931 年版)、杨志濂的《中国财政史辑要》(无锡大公图书馆 1936 年版)、刘不同的《中国财政史》(大东书局 1948 年版)。在这些财政通史中,对清代的财政予以了充分的注意。如胡钧的《中国财政史讲义》将中国财政的演变分作八个时期,清代作为两个时期,即清初至道光、咸丰至宣统。刘秉麟的《中国财政小史》,对《赋役全书》、《 会计 册》、《奏销册》等赋税册籍以及财政体制、俸禄、货币、田赋、盐税、关税、杂税等都有简要的叙述。其中,对晚清之杂税有较好的论述: “ 清初入关时,对于各项杂敛,悬为例禁,涤荡繁苛,未始不善。降至中叶,杂税亦多。而流毒之深,贻害之远,莫如土药税。当时清廷收入,恃为大宗。 …… 其他各项杂税,有相沿日久,向有定制者,有光宣之交,临时加征者。前者有牙税、当税、契税、铺税、渔税、矿税等数种,后者如直隶之烟税、家屋税、车捐、花捐、妓捐等。各省新设之名目,大抵相同。 ” 表现出相当的概括能力和识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