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清代财政史研究(1)(3)
2015-04-04 02:33
导读:第三,通史性的专题史中对清代财政的研究。 在通史性的专题研究方面,万国鼎的《中国田赋史》(正中书局 1933 年版),徐士圭的《中国田赋史略》(
第三,通史性的专题史中对清代财政的研究。
在通史性的专题研究方面,万国鼎的《中国田赋史》(正中书局 1933 年版),徐士圭的《中国田赋史略》(商务印书馆 1935 年版),陈登原的《中国田赋史》(商务印书馆 1936 年版),马大英、江士杰、刘国明、王延超的《田赋史》(下)(《田赋会要》第 3 编,正中书局 1944 年版)以及郎擎霄的《中国民食史》(商务印书馆 1933 年版),吴兆莘的《中国税制史》(商务印书馆 1937 年版),都涉及到清代的田赋及相关问题,有的论述还较为深入,如马大英、江士杰等编著的《田赋史》(下)对清代的田赋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内容涉及清代的田制与亩法、赋税册籍、田亩丈量、赋税征收与报解、摊丁入地、额外征派、蠲免等,分量较重,实际上可以单独成为一本《清代田赋史》。又如郎擎霄的《中国民食史》,在 “ 历代粮食生产政策 ” 、 “ 历代粮食流通政策 ” 、 “ 历代粮食调剂政策 ” 等章中,对清代的田赋、土地开垦、漕运、仓储等问题,都作了叙述。再如吴兆莘的《中国税制史》,对清代的税制列有专章,包括田赋、丁赋及差徭、盐税、常关税、海关税、厘金税、土药税、茶税、酒税、契税、牙税及当税等,内容也堪称完备。张家骧的《中华币制史》(民国大学出版部 1925 年版),虽然是货币研究的通史著作,但表现出明显的厚今薄古倾向,对清代以前的币制只是概而述之,重点在于研究晚清至民国初年的相关问题,特别是对银行、造币厂的沿革有系统的论述。其他的通史性的专题研究,还有杨肇遇的《中国典当业》(商务印书馆 1929 年版)、欧宗佑的《中国盐政小史》(商务印书馆 1931 年版)、曾仰丰的《中国盐政史》(商务印书馆 1937 年版)、吴承洛的《中国度量衡史》(商务印书馆 1937 年版)、邓云特的《中国救荒史》(商务印书馆 1937 年版)等,都有 参考 价值。(注:另外,盐务署主持编撰的《中国盐政沿革史》,分盐区进行叙述, 1914 年出版了《长芦》分册, 1915 年出版了《奉天》分册。笔者最近在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图书馆仅见到这两册。就这两册来看,所谓的 “ 中国盐政沿革史 ” 主要的仍是叙述清代。)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专著之外,相关论文也涉及到诸多方面。君实的《记山西票号》(《东方杂志》 1917 年 14 卷 6 号),高叔康的《山西票号的起源及其成立年代》(《食货》 1937 年 6 卷 1 期),汤象龙的《道光时期的银贵问题》(《社会科学杂志》 1930 年 1 卷 3 期)、《咸丰朝的货币》(《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 1933 年 1 卷 2 期),梁启超的《各省滥铸铜元小史》(《饮冰室合集》 21 ,中华书局 1936 年版),谭彼岸的《王茂荫与咸丰时代的新货币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集刊》 1939 年 6 卷 1 期)、《清中叶之货币改革运动》(《说文月刊》 1944 年 4 卷),傅镜冰的《明清两代外银输入中国考》(《中行月刊》 1933 年 7 卷 6 期),魏建猷的《清代外国银元之流入及其 影响 》(《东方杂志》 1945 年 41 卷 18 号),是货币金融方面的代表作。夏鼐的《太平天国前后长江各省之田赋问题》(《清华学报》 1935 年 10 卷 2 期)、王毓铨的《清末田赋与农民》(《食货》 1936 年 3 卷 5 期)、葛寒峰的《清代田赋中之耗羡》(《农学月刊》 1939 年 1 卷 5 期)、梁方仲的《田赋史上起运存留的划分与道路远近的关系》(《人文科学学报》 1942 年 1 卷 1 期)、苏良桂的《清代田赋考》(《国学丛刊》 1942 年 8—10 期)、单士魁的《清代黄册与赋役问题》(《文献论丛》 1948 年)、蔡狮的《清代漕运之组织及其运输 方法 》(《 交通 杂志》 1937 年 5 卷 3 期)、万国鼎的《明清漕运概要》(《
政治 月刊》 1940 年 4 卷 3 期)、李文治的《清代屯田与漕运》(《学原》 1948 年 2 卷 2 期),是田赋、漕运方面的代表作。王叔涵的《两淮盐务与钱庄》(《经济学季刊》 1931 年 2 卷 3 期),刘隽的《清代云南的盐务》(《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 1933 年 1 卷 2 期)、《咸丰以后两淮之票法》(《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 1933 年 1 卷 2 期)、《道光朝两淮废引改票始末》(《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 1933 年 2 卷 2 期),姚永朴的《清代盐法考略》(上、下)(《
安徽大学月刊》 1934 年 1 卷 6 期、 2 卷 1 期),吴雨苍的《清代两淮盐政》(《国专月刊》 1936 年 3 卷 5 期),戴裔煊的《清代盐课归丁史源试探》(《 现代 史学》 1942 年 5 卷 1 期),是盐政、盐税方面的代表作。彭雨新的《清末中央与各省财政关系》(《社会科学杂志》 1947 年 9 卷 1 期)、罗尔纲的《清季兵为将有的起源》(《中国社会经济史集刊》 1937 年 5 卷 2 期),对晚清中央财政体制的瓦解以及地方财政自主权的扩大等问题有深入的 分析 。罗玉东的《光绪朝补救财政之方策》(《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 1934 年 2 卷 2 期)、吴廷燮的《论光绪朝之财政》(《文献论丛》 1936 年),则分析了晚清财权下移之情势下清廷的财政清理。在外债与赔款的研究方面,汤象龙的《民国以前关税担保之外债》(《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 1935 年 3 卷 1 期)、《民国以前的赔款是如何偿付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 1934 年 2 卷 2 期),是两篇重要的作品。另外,汤象龙的《道光朝捐监之统计》(《社会科学杂志》 共3页: 1 [2] [3]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陈 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