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制改革的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2)
2017-08-04 01:12
导读:二、各国税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和经济背景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税制改革出现的新趋势和新变化绝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理论和经济背景。 1.占主
二、各国税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和经济背景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税制改革出现的新趋势和新变化绝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理论和经济背景。 1.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理论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 我们知道,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历来都存在两种不同的思想:崇尚自由放任和市场机制的观念与主张政府对经济实行干预来弥补市场本身失灵的观念。历史上,两种思想基本上是对立的,只不过有时候崇尚市场机制的占上风,有时候崇尚政府干预的占上风。当然,现在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已开始在寻求两者的均衡点,即寻求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的融合问题。 以美国为代表的税改就充分反映了这两种力量的交锋与力量对比。20世纪80年代是以包括供给学派在内的崇尚市场经济本身力量的新古典学派的经济理论和思想观念,逐步取代了强调政府干预的凯恩斯主义而占据主流地位的时期,崇尚自由放任的观念占了主流。在这一经济思想和观念指导下的税收理论,主张减少并尽可能地取消税收对市场运动和经济主体行为的扭曲作用,主张保持税收中性。所以,在这种税收理论指导下的80年代税制改革,主要就是围绕着单方向的减税、降低税率、简化税制来进行的。到了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西方不少经济学家开始对政府与市场相互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进行新的探索和反思,对市场经济与政府干预之间形成了一种新的认识和观念,认为过分强调国家干预与过分崇尚市场机制都不是理想的经济。相对而言,这时候主张政府干预的观念稍占上风,它逐步成为美国等工业化国家的主流经济理论,也构成了所谓“克林顿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在这种经济思想和观念指导下的90年代美国税制改革与80年代相比,更强调税收有增有减的双向调节,更注重把税改与政府的其他社会经济目标结合起来,更偏向于税收制度的公平性,而不再片面强调税收中性等。 2.美国等工业化国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发生了变化 经过20世纪80年代大规模的税制改革,一些长期困扰西方工业化国家的比较严重的税制问题,如实行高税率对经济发展的抑制作用等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得到了缓解。80年代、90年代初,美、日等发达国家关注的焦点问题是巨额的政府债务财政赤字所带来的负担和隐患。因此,如何削减和控制里根一布什当政时期由于大幅度单向减税而形成的政府债务和巨额财政赤字,成了美国当时的首要经济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必然把平衡预算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要压缩财政赤字,除了在财政支出上做文章外(如削减医疗补助、精简机构以及削减经费等),就是变革税收政策,不再是单向的减税了,而是实行有增有减的双向调节政策,如在对富人增加税收的同时,保留对低收入和中产阶级的适当减税。 3.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盛行导致各国之间税制结构的趋同 近10多年的世界各国税制改革越来越表现出趋同性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国际经济背景。二战之后,基于经济国际化、维护民族利益及
政治联合的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等多种形式的区域性集团,几乎覆盖了世界上所有国家。经济一体化一般均以消除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为开端,随后对非同盟国家实行统一的关税政策,进而逐步协调成员国内部的直接税和间接税,逐步建立统一的税制结构和税收政策。如北美自由贸易区中,美国加快了对增值税的可行性,以使墨西哥的增值税加拿大的商品及劳务税和美国酝酿的“经营转手税”共同形成基本统一的增值税;而一体化程度较高的欧洲同盟,1995年已从90年代之前的增值税为重点的间接税一体化转向了以所得税为重点的直接税一体化。由此可见,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各国选择本国税制结构时,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牵制,而不能违背国际潮流和
世界经济发展趋势过多地强调本国税制的特殊性及差异性。当然,这并不排除各国在税收制度的具体细节规定上互有差异,以及在本国经济发展的某一特殊阶段奉行特定的税收制度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