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立高绩效政府的路径选择(2)
2017-08-04 06:59
导读:二、进一步完善制度环境 政府及政府改革总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中存在和运行的。制度环境是指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 政治 、社会和法
二、进一步完善制度环境 政府及政府改革总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中存在和运行的。制度环境是指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
政治、社会和法律基础规则。①制度环境并不是不能改变的,它同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改变,如宪法的修改,就是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作出的制度环境改变。中国的制度环境决定着中国政府改革的方向,制约着其基本的价值选择以及具体的政策选择。所以,要建立高绩效政府,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制度环境。 1.确保政府依法行政是促进高绩效政府建立的基础。目前,我国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的立法,加强公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立法。
行政管理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法律法规都必须健全和完善,使政府行政有法可依。要强化落实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国家赔偿法、行政许可法和公务员法等,以加强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行政行为的制约,提高执法水平。行政程序法可提高行政效率,保障行政活动的民主化、公开化、理性化,应尽快制定,它的完善,是法治国家的重要特征。 2.加强人大对政府的监督制度建设是促进高绩效政府建立的根本。为了能够有效地对政府进行监督,人大必须改进自身的运行机制和强化人大代表的职责。首先,人大对公众的申诉或代表反应的问题,要建立能有效处理的良好运行机制,提高对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的能力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其次,人大要建立与代表经常接触或与公众沟通的平台,确保能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如设立公开的网站,定时接待公众,等等。第三,必须改进人大代表,特别是县、市人大代表的选举办法,可以在一些地方试行代表候选人与公众面对面交流,而不是仅仅让公众了解一份简历而已,然后逐步推广。强化人大代表的职责,必须实行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如要求人大代表(特别是县、市人大代表)定期与选区群众面对面接触,了解民情,体察民意,要向群众公布自己的通讯地址、电子信箱;人大会上每个人大代表都要有相关议案,要敢于、勇于就具体的问题向政府提出质询,并确保人大代表按照自己的意愿投票选举政府官员。 3.加强社会对政府的监督制度建设是促进高绩效政府建立的关键。建立高绩效政府是不能单靠政府自身的,必须建立起有效的社会监督制度。最近几年,社会对政府的监督力度已有明显加强,但监督制度还必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要建立和完善民主参与的具体制度。如在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方面,要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批评投诉制度、行政处罚和行政许可听政制度以及行政执法
民主评议制度等;要建立民主参与的信息平台,充分利用政府网站和新闻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手段,确保公众对政府的知情权,使公众广泛地参与行政决策、行政执法等政府行政管理活动;同时,要尽快制定符合现实的“新闻法”,以加强新闻媒体的监督力度,保障新闻工作者尤其是记者的批评权、知情权。 4.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促进高绩效政府建立的本质。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政府的主要领导及各部门的领导基本都是各级党委的委员或常委。所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可以说是推动高绩效政府建立的本质。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对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这其中的关键,是进一步发扬党内民主和认清领导干部在建立高绩效政府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要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适当扩大差额推荐和差额选举的范围和比例,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实行党内竞选,并逐步推广,将真正德才兼备、注重实绩、公道正派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
三、运用科学的管理工具 行政体制改革和制度环境是建立高绩效政府的基础,但政府要实现高绩效,还必须在履行行政责任的过程中运用科学的管理工具。有效的科学管理工具的运用,可以对建立高绩效政府起到积极的、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1.绩效评估。政府绩效评估是对各级政府或政府工作部门的工作状况做比较全面的综合判断。绩效评估的关键是必须有一套科学、客观、合理的评估体系。一是政府绩效评估的主体要来自于社会方方面面的组织和团体,将上级部门、同级机关、下属部门以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顾客群体”的评估综合起来,将社会对政府的满意度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真正体现公共责任的理念。二是评估必须有多元的价值标准。不仅要在经济效益上评估,更要在社会效益和政治效益上评估,看其能否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以及能否确保政治稳定和维护社会公平。三是要采用综合的、科学的评估方法。政府绩效的指标有量的指标,也有行为的指标,因此,对不同的评估客体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评估工具和方法,注意评估方法的多元化,既要有定性的分析,又要有定量的评估。 2.竞争与企业化管理。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政府的绩效,是现代政府公共服务中的一个流行趋势,也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竞争不仅能节约资金,更有助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对由政府提供并承担费用的产品和服务,必须尽可能地使各种组织参与竞争,利用竞争机制产生的压力促使服务提供主体不断改进服务质量。如在公共工程建设领域,凡是属于经营性和竞争性的项目,应当通过公开招投标、内部竞争、合同外包等市场方式营造市场竞争机制。 某些公共组织可以像运作企业那样运作(虽然不能像运作企业一样来运作政府),可以将这些公共组织置于由付费顾客和激烈的竞争者支配的环境,并要求他们对其财政底线负责,这就是企业化管理的行为。②企业化管理的最大好处体现在:被转化为公共企业的公共组织必须倾听顾客的心声,必须为生存而竞争,必须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降低运行成本。因此可以节约资金,确保顾客利益最大化,实现政府的高绩效。我国现在有些地方政府已将一些公共组织转变为企业化组织,如城市的公共交通、环境卫生治理等领域。企业化管理是政府改革的过渡形式,其中还存在着产权不清、委托—代理等问题,所以,政府要在运作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哪些职能必须保留在公共部门,哪些职能要最终交给民营企业,以从根本上提高政府的绩效。 3.政府全面质量管理。政府全面质量管理,就是将产品生产的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观念、工作原则、运用模式应用于政府机构之中,以达到政府机构工作的全面、优质、高效。③它的中心是全面质量,强调的是优质的管理,关键在于落实到位。它的基本管理理念是:顾客至上、团队精神及扩大参与。顾客至上,就是政府的公共服务要以公众为中心,服务要满足、超过公众需要的期望值。团队精神,就是强调政府内部个人与个人、部门与部门、个人与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合作,将其他个人或部门作为自己服务的顾客,建立充满活力的政府组织,使其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控制,从而改进政府的管理与服务。扩大参与,就是扩大政府内部成员及公众的参与,以充分调动组织内外所有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政府的绩效。英国学者奥克兰指出:“不管是公共部门还是私营部门,全面质量管理都是整个组织改进、竞争、高效、韧性的一种好的途径。”④政府全面质量管理有利于挖掘公务员的潜力,能使工作环境变得更愉快融洽,增强组织的凝聚力,从而提高政府绩效,增加公众的满意度。 除了上面的管理工具,还有选择退出与特许制度、社区治理机构、建立公共实验室(对一些涉及范围较广的政策进行模拟实验)等能够进行有效实践的科学管理工具。使用这些管理工具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结果,而非简单地遵循规定和程序,是要提高对公众要求的回应能力,以及引起对成本的关注和最有效地利用资源,从而提高政府的绩效。所以,这些管理工具的使用一定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要与具体的行政环境结合起来,使其发挥最有效的功能,促进高绩效政府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