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求理论综述(4)

2017-08-09 04:44
导读:5.农村公共产品供求的均衡分析 公共产品的最优供给问题,是指公共产品的供给量和供给价格应确定在何种水平上,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使消费者效用
  5.农村公共产品供求的均衡分析  公共产品的最优供给问题,是指公共产品的供给量和供给价格应确定在何种水平上,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使消费者效用最大化,达到公共产品的供求均衡(杨满社,1995;熊巍,2002;林万龙,2003)。许多经济学家对最优供给提出了自己的模型,由特定的帕累托最优解发展到一般的帕累托最优解,进而又考虑到了福利函数的最优解,最终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公共产品最优供给理论。要点可以概括如下:要达到公共产品的最优供给,就必须考虑消费者对公共产品的需求状况。  陈武平(2000)指出,只有消费者的边际支付意愿之和等于生产单位公共产品的边际成本时,公共产品的生产数量和成本分配是帕累托最优的,个体最优与群体最优是统一的。因此,供给者必须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出发点提供公共产品(汪前元,2004,称之为有效需求理论),而无视消费者的需求和支付能力,就无法达到公共产品供求均衡,无法实现公共产品最优供给,因此,消费者需求偏好的显示和对其了解急待解决的问题。  在我国农村,农民对公共产品偏好的显示是非全面的,农民是非理性的,尚不完全具备运用公共产品最优供给模型的假设前提(张曙光,2004)。运用公共产品供给次优论模型来指导比较符合国情。既然我国农民缺乏公共产品最优供给模型所要求的显示偏好及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前提,在进行农村公共产品供应决策时,就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一种符合我国农民文化特征的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即在我国现有条件的约束下,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公共产品次优供给模式。借助公共产品最优供给模型,建立民主表达机制,供应部分地方性公共产品;由中央政府供给全国性公共产品并按照公平性原则对地方性公共产品给予资助;公共产品供给与需求结构的调整应当成为我国公共政策的重要。所以要根据需求结构动态变化,对供给结构调整,供给结构升级及实现最优组合;可以通过人口的流动改变和促进公共产品供给的相对均衡,还要通过引导投资更灵活地调整公共产品供给的空间布局和结构,从而提高公共产品供给的宏观效率水平。在我国要考虑“以脚投票”来选择需求偏好的迁移成本和小城镇建设进程。  6.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对策分析  6.1 必须改革现行财政体制,建立公共财政体制  一是改变重城市轻农村的支出政策(嘉蓉梅,2004),必须从根本上改变非均衡的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由依靠农民自身解决向以国家为主的政策目标过渡,让农民能享受到最基本的国民待遇。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力度,要调整政府公共支出政策,从根本上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起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新机制;二是要转变政府职能,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提供农村产品的职责,实行财政分权制。明确划定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的基础上,确定分税范围和共享税分成比例,并适当扩大地方政府的税权,使中央和地方的税种划分更趋合理;三是国家应调整财政和国债投入结构(马晓河,2004),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数量和比重。此外,为了加快农村公共品的供给速度,政府还可以通过财政补助、税收、价格等政策,引导农民或民间搞基础设施建设。改进财政支农方式,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农结构,为广大农民提供充足的农村公共产品。加大向农村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提供公共产品上要重点向农村倾斜(王磊,2004)。加快乡镇财政体制的改革。在税费改革的同时要规范中央、省、市、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乡镇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要减少对提供农村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转移支付实行均等化,对非基本的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则要体现资源配置作用,即更多地偏向于贫困地区;四是加强对公共资源使用的监督、检查,坚决杜绝权力腐败行为。对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决策程序、生产与管理、适用范围加以规范化、制度化。  6.2 改革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  一是在投入主体方面。根据农村公共产品的不同属性和层次应该是多元化供给主体、以及不同主体间的相互合作形成的供给体系()。投资主体单一化,导致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缺乏保障。按照“谁引进,谁收费;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大力开展农村公共产品的建设。借鉴其它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等提出“多中心体制”。实施多元化战略,在供给主体,资金来源和供给方式上实现多主体(政府、社区和私人)、多渠道(政府的财政资金;农村社区的集体资金;私人、企业和银行的资金)和多方式共存(政府或农村社区的直接供给方式;政府委托私人的供给方式;政府补贴私人或企业的供给)的供给模式(黄志冲,2000;刘保平,2003)。李秉龙,张立承(2003)提出积极推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主体多元化改革,建立财政、第三部门和农户三位一体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模式。樊丽明(2002)认为公共品的供给方式主要有政府供给、市场供给和自愿供给三种方式。王进提出了PFI,即私人主动融资的办法。二是在决策机制方面。徐增阳(2003)指出要构建以需求为主导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加快农村政治体制创新,加快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充分实行村民自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决策程序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转变,建立农民公共需求决定公共产品供给的机制。  总之,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现状总体来说是供给不足,提高供给水平的出路就在于供给体制的改革,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改革的方向和总体思路还缺乏详细规划和论证,有待进一步的系统研究。
上一篇:公共财政理论对西部地方政府的启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