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求理论综述(5)
2017-08-09 04:44
导读:7.农村公共产品供求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1)在理论上,要进一步对农村公共产品需求、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以及农村公共产品供求平衡的定义,做比较
7.农村公共产品供求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1)在理论上,要进一步对农村公共产品需求、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以及农村公共产品供求平衡的定义,做比较符合我国农村实际的界定。同时通过边际分析、均衡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方法来分析农村公共产品供求状况。运行
财政学、经济学、
政治学、
社会学、公共管,农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政策学等多门学科理论知识,对农村公共产品的地位和作用,政府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必要性、农村公共产品供求平衡和相关主体的相机决策进行研究和解释,从理论上丰富农村公共产品供求。 (2)农村公共产品需求特点为我们研究提供了潜在的空间。我们要在归纳农村公共产品需求的特点的基础上,洞察农村公共产品需求的变化,预测农村公共产品需求的变化趋势。既然人们对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量是不断增加,到底增加幅度或者速度是怎样的?我们就有必要研究农民的公共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问题。分析农村公共产品需求变化的引致因子(因素)。在需求变化以后,即使消费动机产生了,农民有消费某种公共产品的欲望或愿望,但是往往不能形成消费行为。我们要研究农民群体(特别是贫困地区以及财政困难县乡的农民)的消费阻力有哪些。因此,借鉴消费经济学知识,光提供适合的公共产品是不够的,我们不仅要满足特定经济发展阶段农村公共产品的实际需要(数量和结构),而且要有重点有计划地引导农民对公共产品消费,减少和消除消费阻力,提高公共产品的消费质量。如何让农民对农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出来,决策者的决策如何与需求表达机制结合?政府官员作为政府代理人决策过程中如何主动识别和动态瞄准农民的动态、差异性需求,以及怎样真正实表农民群众的利益尤为重要,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3)在描述和解释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现状和问题上。(1)对农村公共产品的覆盖度的研究比较少,缺乏定量研究。建议从人口、公共产品类型和区域类型等角度,评价农村公共产品覆盖程度分析,并提出了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针对性对策。(2)覆盖区域内公共产品收益的迁移问题也是户籍制度改革、城乡一体化过程出现的新问题。这里主要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全国性的公共产品,通过调查,分析其覆盖程度,以及利益的迁移问题或者漏出现象。特别要分析和定位公共财政在农村公共产品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3)从组织和制度的角度研究村民自治,其在农村公共产品中的绩效如何?如何来改进其制度绩效?比如村级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是不是村委会、村委会承担哪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责任?其相应的供给能力哪里来?村委会作为一级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享有哪些权力和资源?村民对村委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职能有哪些具体期望、村民如何表达自己的需要、村民间的需求矛盾如何协调、村级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筹资、决策、管理和利用的机制应该是什么样的等。(4)考察县乡财政困难下农村公共产品所受影响,以及公共产品供给的出路。既然不同层次和不同范围有不同的公共决策和公共产品,那么,乡镇和村庄的公共产品是什么,如何提供?这些都是现实问题。 (4)供求平衡的研究。研究公共物品提供的质、量、结构等方面是否与农民的需要相符、是否与农民的税费支付相称。在对农村公共产品供求均衡做了一个全面的分析和界定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农村公共产品次优供给的均衡模型。要进一步探讨农村公共产品均衡的实现机制。特别是取消农业税以后,县乡财政困难,部分区域性公共品的供给面临挑战,如何实现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均衡问题。 (5)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配套改革研究。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不能单兵作战,还需要相关的配套制度改革,比如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土地流转制度、乡镇机构改革、乡镇民主制度建设、村级公共产品自我供给的制度创新和城镇化等。我们要在这些方面做出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