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国研报告:流通体制改革在于创新与规范(2)

2017-08-13 01:53
导读:二、深化流通体制改革与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思路与重点 1.以“创新、规范”的思路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尽快明确新时期流通体制改革目标与流通领域总体
  二、深化流通体制改革与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思路与重点  1.以“创新、规范”的思路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尽快明确新时期流通体制改革目标与流通领域总体发展规划  在打破传统计划流通体制与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过程中,流通体制改革基本是遵循了“放开、搞活”的思路。随着多元化、多业态、竞争程度不断提高的市场流通格局的形成,流通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流通要素的作用,通过加快流通创新促进新型流通组织与经营方式的发展,形成与我国市场体制、规模和结构相适应的、具有更高流通效率的新型商品流通体系;通过健全与完善流通规则,形成统一、公平与充分竞争的市场流通秩序。由此,“创新、规范”是新时期我国流通体制改革的关键。  与此同时,要全面、系统地流通领域的趋势与面临的,尽快制定流通领域的总体发展规划,以明确流通领域改革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制订必要的发展政策,为流通领域发展提供明确的政策导向。  2.多种途径推进新型流通组织发展,营造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新型流通组织体系  加快新型流通组织的发展,营造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新型商品流通组织体系是改善市场流通秩序、提高商品流通效率的重要组织保障。其主要途径有:  第一,继续大力推进连锁经营组织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发展和延伸,并在未来5-10年基本确立连锁经营组织在流通业中的主体地位。不仅要通过引入多元化投资主体、直接融资、加快国有流通资本退出来等途径实现连锁规模的快速扩张,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实力大型连锁;而且要鼓励优势连锁企业、批发企业以及优势生产企业采取加盟、特许等方式发展连锁经营,以吸收和整合众多分散经营、传统小型的流通主体。  第二,鼓励多元化流通主体之间、不同区域流通企业之间、流通企业与上游生产企业之间、批发、零售与外贸等不同环节流通企业之间的重组、合并与联合,突破流通领域传统的依部门、环节、地区分离的板块结构,营造新型的流通组织模式与大型流通企业。  第三,培育多种形式的新型农产品流通组织。要注重培育和发展“公司+农户”型、农民合作型以及专业产销协会型等多种形式、专业化的农产品流通组织,逐步实现有组织的、规模化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此外,鼓励各种连锁企业向市场延伸,使农产品借助连锁经营组织的销售直接快速进入城市零售市场。  第四,促进流通经营方式与业态的发展,用现代化的交易方式改造传统的流通方式与组织形式。在结合超市、便利店等新型业态推进连锁经营组织发展的同时,要特别重视发展新型批发形式和组织,以加快对传统批发交易形式的改造。对于大宗生产资料的交易,要利用规范化和标准化拍卖市场、商务等现代交易形式来改造和完善现货市场,并积极、稳妥地开发期货交易新品种,推进期货市场发展;对于农产品批发市场,在进行规范化的公司改造和逐步引入拍卖制等现代交易方式的同时,可借鉴日韩模式形成以中心城市的中央批发市场为核心、以区域市场和产地市场为支撑的新型农产品集散、交易与物流配送体系。此外,要大力推进流通领域的信息化,鼓励流通企业依托信息技术与客户网络基础,延伸和发展化物流配送服务。  4.加快重要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商品流通的市场化  针对部分重要商品流通市场化程度低、存在比较突出的国有流通企业垄断的现实,应积极推进三个方面的改革:  首先,进一步加强市场建设,促进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在粮食和棉花方面,应加快建设以现代批发市场为核心的粮食、棉花现货市场体系,促进粮棉市场价格的形成和合理流通;针对我国石油总体供求状况和进口快速增长的情况,认真研究和确立我国的石油价格形成机制,开放石油期货交易,以形成反映我国市场石油供求状况的合理价格水平。  其次,建立规范、透明的流通主体资格管理制度,以保障重要商品流通领域实现公平竞争。根据重要商品的特性和政府调控的需要,确定从事特殊商品流通的市场主体资格,采取资格认证、许可证、特许经营等多层次、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管理方式,实现公平竞争。  第三,建立规范化的储备制度和干预制度,确保重要商品市场稳定。应尽快形成政府储备与商业储备相结合的重要商品储备与调控体系,特别是要明确和规范市场主体建立商业储备的责任与规则,以加强政府对重要商品资源的调控力度,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此外,政府还要针对特殊情况建立必要的干预制度,如价格干预等。  5.建立和完善商品流通法规,为多元化流通主体创造公平、规范的发展环境与市场流通秩序  建立市场流通体制、实现商品的有序流通,需要从流通主体的市场准入、交易行为、交易规范、商品交易标准等方面来加强流通法律法规的建设。当前需要尽快出台的法律法规主要,一是有关流通组织建设的法律法规,如特许经营法、农产品批发市场法等;二是关于商品交易标准建设,特别是针对农产品、大宗生产资料等商品进入市场的质量、包装、标识标准等。三是要建立和完善有关政府宏观调控与干预的法规,如商业储备法、价格干预实施规则等。  针对我国加入WTO后实力雄厚的外资流通企业快速进入和拓展我国市场的现实,政府应当为多元化的市场竞争创造公平、规范的竞争环境与规则。除了尽快完善相关的流通法律法规、保障各种流通主体公平、有序地参与流通领域竞争之外,还要尽快清理现有的一些优惠政策,避免一些特殊流通企业如外资流通企业、国有流通企业享有不同于其他成分流通主体的政策优势或超国民待遇。  6.加快国有流通企业改革,促进流通领域国有资产的合理调整  虽然流通领域多元化市场竞争格局已经形成,但在未来5-10年内,国有流通企业仍然要参与市场竞争,并在一些特殊商品流通领域发挥作用,国有资本也难以全部退出流通领域。因此,提高国有流通企业竞争能力、提高流通领域国有资本的效率应当成为加快国有流通企业改革的主要目标。在按照国有企业改革整体要求推进国有流通企业改革的基础上,要积极促进和引导流通领域国有资产的合理调整,对于那些已经丧失竞争能力、资产质量比较低的国有流通企业,要通过出售、拍卖、租赁以及托管等方式加快国有资产的退出。
上一篇:加入WTO后我国财政补贴政策的改革取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