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财政政策导向调整的研究
2017-08-13 01:36
导读:财税论文毕业论文,关于我国财政政策导向调整的研究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摘 要:近年
摘 要:近年来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和的。但是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环境的变化,这种积极财政政策也表现出诸多的不适应性。因此应适时调整财政政策导向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拟从我国近年来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的成效出发,阐述了当前调整财政政策导向的必然性,并提出了今后我国财政政策的调整方向。 自1998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我国成功地克服了亚洲危机对国民经济造成的各种不利,有效地防止了国民经济增幅的下滑态势,国民经济保持了快速、平稳的发展。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经济正处于新一轮的上升阶段,经济社会生活中依然存在着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因此,需要我们根据现实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来适时适度地调整财政政策的方向和侧重点,有效地发挥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和调节收入分配方面的重要功能,使中国财政更加具有公共财政的特征。
一、关于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成效分析 财政政策是政府为实现预定经济目标而采取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宏观政策工具。前几年我国政府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采取了旨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抑制通货紧缩的积极财政政策。 1.发行长期建设国债,有力地拉动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促进了经济增长。从1998年到2003年,我国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8000亿元,形成投资总规模3.5万亿元。从1998年到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从13.9%上升到16.1%,增长了2.2个百分点;国债投资拉动率从4.16%上升到8.6%,增长了4.44个百分点;GDP增长率从7.8%上升到8.0%,增长了0.2个百分点;国债投资贡献率从1.5%上升到2.0%,增长了0.5个百分点,有效地遏制了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局面。 2.发挥税收政策的调节作用,有力地拉动了需求。近年来,为了缓解通货紧缩导致的需求不足问题,我国从1999年7月1日起减半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2000年起暂停征收;从1999年7月1日起,对凡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在购置国产设备的投资时,按40%的比例减免所得税;为了鼓励出口,连续多次提高出口退税率,使中国出口货物的平均退税率由原来的8%提高到15%;从1999年起对居民存款利息征收个人所得税,到2003年底,累计取得税收收入1000多亿元。税收政策的调整对拉动需求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3.发挥收入分配政策的调节作用,有力地拉动了居民消费需求和企业投资需求。为了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我国政府自1999年以来,连续三次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标准,使行政事业单位职工人均月基本工资水平由1998年的400元提高到2003年的877元。1998年至2003年中央财政大幅增加对“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的投入,共安排和使用资金2620亿元,提高了我国城镇的社会保障水平。同时,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了对乱收费、乱摊派的治理整顿力度,进一步规范了分配秩序,陆续取消不合理收费项目1805项,降低469项收费标准,共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1400亿元,从而进一步增强了企业自主投资能力。 4.进一步推进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使其更加符合公共财政的要求。我国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来,中央财政本级收入由1997年的4227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11849.5亿元,年均增长18.7%;中央财政本级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也由49.5%上升到54.6%.同时,中央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逐年增大,特别是1999年调整收入分配政策以来,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规模大幅增加。2000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总额达800多亿元,2001年超过1000多亿元,2002年为4025亿元,占当年中央本级财政总收入11940亿元的33.7%,2003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总额为8687亿元,转移支付增幅超过了同期中央财政本级收入增幅,为政府运用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提供了必要的财力支持,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