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理论思考与未来财政政策选(3)

2017-08-13 02:39
导读:(二)财政政策目标的调整:从追求增长到关注经济 最一般地讲,财政政策的目标有四个,即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几个目标
(二)财政政策目标的调整:从追求增长到关注经济  最一般地讲,财政政策的目标有四个,即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几个目标之间存在矛盾甚至相互干扰,不可能同时实现。在不同的经济景况下,财政政策的目标存在着不同的选择。我国1998年开始实施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目标定位于经济增长,取得了相当的成效。近几年来的增长速度都在7%以上,其中1998年7.8%,1999年7.1%,2000年8.3%,2001年上半年7.9%。从经济发展的一般看,随着经济总量的增加,增长速度必然要放慢。GDP在现在的基础上增长7%。但其绝对值已超过了改革初期的水平。只要GDP的增长是实实在在、有效率的,人民的福利水平就会提高。现在我们不应再一味地追求速度,而应该由追求经济增长到关注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最重要的,但不是全部。过度地专注于经济增长,而将其孤立起来必然会破坏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现在正是我们进行结构调整的大好时机。  1.促进经济发展:在推动经济结构演进中实现经济增长,核心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经济发展是伴随经济结构变化的经济总量扩张过程。经济发展一定要有总量扩张,但总量扩张未必就有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实质是由经济结构变化带来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经济总量扩张,没有结构变化的总量扩张只是经济增长,不是经济发展。结构变动是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定。在经济结构演进过程中,总量也会有短期收缩,但长期效果必然是带来新的扩张。马克思说固定资本更新是经济周期的物质基础,就提示了这个规律。在一定意义上,结构演进就是在总量扩张与收缩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财政政策应确立促进结构升级的目标。  经济发展中结构演进包括:(1)制度结构,和实践表明,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最佳制度环境。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是经济发展的题中之义。(2)要素配置结构,主要是劳动力就业结构和人口城乡结构,即劳动力沿着一、二、三次产业的顺序转移,人口由向城市迁移。(3)产出结构,一、二、三次产业在经济中所占优势地位的依次替代,其中在第二产业中包含由消费品占优势向生产资料工业占优势的转变。(4)贸易结构,初级产品和粗加工产品在贸易总额中的比重逐渐下降,高加工度产品比重逐渐上升。(5)消费结构,恩格尔系数降低到一定程度,工业制成品消费、服务消费依次成为消费结构中的主体部分。(6)分配结构,个人收入分配存在着倒U型变化,个人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初期加剧,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不断得到改善。  1978年以来,经济发展速度是稳步提高的。现阶段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不是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贸易结构和消费结构,而是制度结构、城乡二元结构和分配结构调整,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贸易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内含于城乡二元结构调整之中。13亿人口中9亿农民衣食用远未满足,消费结构向万元、10万元商品升级只是少数城镇居民的要求,与此相适应,产业结构升级也只是适应占少数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对农民来说,现有的产业结构不仅没有与他们的需求结构脱节,甚至还超出了他们的需求结构。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是在城乡隔离的状态下推进的。城市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时至今日,城市市场的产品大大超过其自身的需求,如果没有外部市场已很难维持继续增长。与此同时,农民被禁闭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落后,有效需求不足,城乡市场出现了明显的断裂。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又不是很强,而且很不稳定。城市剩余产品“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没有出路,这是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不断下滑、需求严重不足、国有经营困难、失业率上升等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1997年以来国民经济出现的一系列现象表明,如果还不改变日益扩大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城市经济的发展就难以为继。如果继续不顾农村这一片广阔的天地去搞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径就会越走越窄,最终会走不出来。  我国在工业化初期,“工农业剪刀差”使农业剩余价值转移到工业,为工业积累资金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在财政政策的目标应盯住通过城乡二元结构的变革促进经济的发展,这既是拉动内需的需要,也是经济长期发展的需要。从扩大内需的角度来讲,城市消费需求与产业结构需求升级,应建立在城乡二元结构改造的基础上,而不是城市需求结构与产业结构脱离城乡二元结构改造的孤立升级。  2.促进经济发展:持续稳定地实现经济增长,核心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20世纪70年代以来,理论和实践对经济增长的看法和着眼点发生了大的转变。资源和环境状况的恶化促使环境意识的觉醒,人们从片面追求增长率开始转向强调可持续增长。单纯的经济增长没有反映要素投入、资源减少和环境恶化的代价,竭泽而渔,不真正代表社会福利提高和经济进步。资源和环境状况是社会福利水平的基本要素,也决定了经济持久增长的潜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意识到并提出了两个“根本转变”,以实现可持续增长,但根深蒂固的速度偏好,把速度等同于增长本身,“发展是硬道理”被理解成了“增长率是硬道理”。  粗放型的高速增长,过度投入与无效产出并存,GDP水分加大,浪费严重,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严重损害了可持续增长的物质基础。据统计,“八五”期间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达到1350亿元。如果不彻底扭转这种高速低效的增长方式,资源和环境状况将难以为继。而且,粗放型的高速增长,引进并加剧经济波动。过度投入,表现为对投资品的过度需求;低产出,包括产出过少及大量无效产出表现为无效供给,破坏稳定增长,二者都使得经济增长无法持续。  欲速则不达,不仅是一个思想,也为实践所证明。日本是公认的创造经济奇迹的国家,从1860年以来的100多年时间内,人均GNP年均增长率是世界之最,也只是3.5%。八个实绩优良的东亚国家和地区40年来的年均增长率为5.5%。高质量的持久的增长并不容易,重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增长。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增长速度不算慢,只有下功夫提高增长的质量,经济发展的前景才会走向光明。  3.促进经济发展:在解决失业中实现经济增长,核心是支持第三产业和劳动密集产业。现阶段对增长速度的渴求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就业压力。很多人认为7%——8%的速度解决不了就业问题。但是就业数量不仅取决于增长速度,还取决于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报告指出:“就业机会的扩展依赖于经济增长和人类基本能力的提高。但如果不实施某些辅助的政策,经济增长不会主动转化为就业机会的扩大。”我们不能把就业含混于经济增长之中。没有就业机会的增多,单纯的经济增长是虚假的,因为它不能给更多的人带来福利。进入社会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也在努力解决失业问题,何况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  在理论上讲,就业状况是衡量经济增长的合理程度的一个标准,包括近期增长和长期经济增长。近期经济增长吸收的就业人数应多于新的公开失业者,从而降低现有公开失业者的数量,否则就是不合理的。长期的合理经济增长不仅如此,而且还使新增隐蔽失业者数量小于零,从而使现有隐蔽失业者数量减少。很显然,以解决就业状况来衡量经济增长的合理程度,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实践表明,第三产业在有效增加劳动力需求方面存在着更大的潜力。第三产业增加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大约可增加就业100万人,而第二产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仅增加就业30万人。而且我国目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还很低,急需提高。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占到60%——70%,中等收入国家的比重可以达到50%左右,与我国发展阶段接近的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其第三产业的比重也达到35%——40%,而我国则不足30%。我国应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那些就业效果显著、耗费资金和资源相对较少,但又能适应消费结构变化的第三产业,使这类产业的增长速度快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这不但有利于吸纳就业人口,而且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在第二产业,通过推进城市化和城镇化,调整三次产业的结构,在增长率不变的情况下吸纳更多的就业人数。最近提请审议的《中小企业促进法》明确在中央财政预算中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体现了财政政策目标向解决失业问题转移。 
上一篇:当前我国财政农业补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