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财政风险:防范的路径与方法(4)

2017-08-13 06:39
导读:三、建立风险管理机制 防范政府财政风险的根本途径在于加快改革的步伐,这既包括体制的改革,也有行政体制的改革。通过制度创新来弥补现行体制的
  三、建立风险管理机制  防范政府财政风险的根本途径在于加快改革的步伐,这既包括体制的改革,也有行政体制的改革。通过制度创新来弥补现行体制的内在缺陷。在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的同时,要建立覆盖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的风险责任约束机制,打破“风险大锅饭”,使社会每一个成员、每一个机构、每一级政府、每一个部门和单位都有明晰的风险责任,形成一种具有效力的风险分担机制。这样,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种风险就可以在相应的层次和相应的环节化解,抑制道德风险,减少风险的积聚和集中,从而达到控制财政风险的目的。  ——清晰界定各级政府之间的风险责任,防止下级政府随意地向上级政府转移自身应当承担的财政风险。对于最低限度的不可避免的救助,应建立一种制度安排,让下级政府清楚地了解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上级政府才会救助,强化各级政府规避风险的动机,提高其防范风险的努力程度。  ——在优化政府各部门职责配置的基础上,重新审视政府部门之间的财政关系,明确各个部门的风险责任。对于融资、担保等财政经济行为应在统一的框架下实施,建立统一的规则,防止各个部门各行其是,偏离整体的目标。  ——对于国有和非盈利组织,既要有明确的授权,也要有清晰的可操作的风险责任,使其在经营权的层次上形成利益与风险的对称机制。建立内控制度,防止所有者权益被“内部人”控制,同时,形成风险约束,强化经营者的避险动机,让经营者自我控制盲目的融资和投资行为,防止拿着国有资产去冒无谓的风险。在此,明晰所有者和经营者各自的风险责任,并使这种风险责任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之上是至关重要的,这比理想化的“政企分开”更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针对机构的特殊性,政府的目标不应放在事后的救助上,而是改革和完善整个金融业的经营体制,形成一种良好的制度安排,把金融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一是分业还是混业经营,应尽快明确其方向;二是对于小额贷款形成明确的制度框架;三是强化金融机构内部的资产、负债管理,引导其采用先进的管理和管理技术,如内部评级、风险敞口评价、风险定量模型等,动态地控制金融风险的产生。  ——建立新的政府评价机制,从时间上明确各届政府之间的风险责任,防止政府隐藏任期内的风险,或向未来转移风险。  ——提高政府债务的透明度。借鉴IMF和欧盟披露财政风险的规则,建立我国的财政风险披露机制,尤其对政府的或有债务,应尽可能全面披露。  ——建立政府财政风险预算。对于可量化的政府债务,应进入政府的预算安排。这要求改变现行的仅仅编制年度预算的做法,编制中长期预算,同时改变政府基础,逐步采用权责发生制,编制政府的资产负债表。  ——建立针对政府政策措施的未来财政成本的评估制度,测量各项政策可能引发的财政风险。  ——动态评估政府财政风险敞口,尽可能让已经发生的风险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显现出来,防止在操作层面上(非制度层面)隐藏财政风险,以帮助政府决策。  ——控制赤字和债务的增长速度,并使之尽可能低于经济增长率,以防止财政风险的扩散。在已有债务存量难以清理和缩减的情况下,只要债务增量控制住了,财政风险的扩散速度就会下降,随着时间的延长,财政风险在上可趋向于收敛。这进一步说明,财政风险不是来自过去和现在,而是来自于未来。因此,防范财政风险的重点,不是削减现有的公共债务规模,而是如何对未来各种不确定性做出一个合理和科学的制度安排,以减少财政风险,并提高对财政风险的可控性。  四、增强政府抗风险能力  防范财政风险,除了控制和减少各种财政风险来源以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不断提高政府抗击风险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依赖于三大资源(经济资源、政治资源和社会资源)的规模大小及其整合能力。政府拥有的公共资源严重不足,如发放公务员工资都很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抗击风险的能力无疑是弱小的。但另一方面,即使政府拥有大量的公共资源,如果没有实现有效的整合,则政府的抗击风险能力仍是弱小的。因此,政府的抗击风险能力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公共资源的规模,二是政府的整合能力。在某种意义上,政府对公共资源的整合能力高低比公共资源的数量更重要。从我国的现实来看,政府缺少的不是公共资源,而是整合能力。如何提高政府的资源整合能力是增强政府抗击风险能力的关键。可以说,就当前情况而言,政府对公共资源的控制力是很弱的。各种资源分散在政府的各个部门,就经济资源来说,无论是存量资源(如土地资源、资源、实物资产、金融资产等),还是流量资源(各种税、费、资产收益等),都缺乏完整的信息统计,更谈不上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利用。如何提高政府对公共资源的整合能力,应是当务之急。  经济资源的整合,可通过编制政府的资产负债表来实现。尽管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但已有一些国际经验可资借鉴,在此无需赘述。事实上,通过一些改革,我们的整合能力已经有所提高。  通过税费改革,对流量资源的控制力已大大增强,只要持之以恒地不断深化这方面的改革,实现流量资源的整合应该说是为期不远。通过部门预算改革,对政府各个部门的财产状况做了初步的摸底调查,这不只为部门预算的编制打下了一个基础,也为整合政府的存量资源提供了许多经验。随着部门预算改革的逐步到位,政府各个部门的财产整合也能逐渐实现。但其他资源如何整合,现在还缺少有效的载体,特别是国有土地资源和国有资产,目前还处于分割状态,没有统一的记录、分析和报告。例如国有资产的管理,国资委仅仅管理196家大型国有企业资产,其他中央企业的国有资产如何管理,还不明确。对国有金融企业的国有资产如何进行管理,由谁来管理,现在仍处于缺位的状况。不难看出,我国经济资源的割裂状况仍相当严重。  不止如此,政治资源和社会资源同样处于割裂的状态。这两种资源虽是无形的,但与经济资源具有互补性,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经济资源来抵御财政风险。我国上的一个案例,可以充分说明这两种资源在抵御风险和危机的巨大作用。1958年“大跃进”之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经济、财政实质上都已经处于崩溃的状态,可以说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财政危机,全国很多地方出现了饿死人的现象。即使如此,全国依然秩序井然,社会稳定、政治稳定。为什么?这全依赖于当时政府拥有丰厚的政治资源和社会资源,社会公众的信心和信任依然不减,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没有因为出现危机而陷入紧张状态。正是以丰厚的政治资源和社会资源作后盾,进入60年代的大调整才很快收到了成效,度过了共产党执政以来最为困难的时期。设想一下,如果没有政治资源和社会资源作后盾,经济、财政危机将会转变为政治危机,后果不言自明。  在一定条件下,政治资源和社会资源都可以转化经济资源,其互补性很强,但需要政府来整合。  也可以这样说,我们关注了经济资源,却忽视了十分重要的政治资源和社会资源,更不用说三者之间的有效整合。我们面临的现实是,不但需要整合经济资源,而且要把经济资源、政治资源和社会资源全部整合起来,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风险防御能力,从而减少财政风险。
上一篇:市场疲软阶段的财政政策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