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县乡财政困难成因分析及其解困路径的选择(3)
2017-08-15 05:02
导读:3.盘活和壮大主体财源。积极推进县属国有企业企业制度的建设,扶持乡镇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鼓励现有企业以拍卖、租赁、托管、债务置换或
3.盘活和壮大主体财源。积极推进县属国有企业企业制度的建设,扶持乡镇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鼓励现有企业以拍卖、租赁、托管、债务置换或资产重组等方式盘活资产、资源。要把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载体。进一步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条件,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完善市场功能和服务,吸引资本进入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等领域,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和技术改造,促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努力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1.调整预算支出结构,按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合理确定县乡财政支出顺序,压缩一般性项目和行政经费开支,增加农村基础设施以及、、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要建立差异性的财政政策性支出分担机制,政策实施要结合欠发达地区财政能力,体现对欠发达地区应有的照顾,对于外部效应较强的财政支出项目,应切实减少县乡财政的资金配套比例,减轻地方财政配套困难。尤其对于财政支农支出和义务教育支出,应当确立中央和省财政为主,县乡财政为辅的投入机制。当前,作为外部性极大的支农支出和义务教育支出,县乡财政承担了与其财权极不对称的支出份额,以教育为例,县乡财政在我国义务教育公共支出中的负担比例达到80%以上,因此,应当强化中央和省级政府在财政支农和义务教育方面的投入责任,提高中央和省财政的支农和义务教育支出份额。
2.强化财政收支的监督管理。要完善财政资金跟踪考核和使用情况反馈制度,强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对一些大项的资金如教育、科技、支农、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要定期追踪问效、不断完善管理措施,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清理和规范县乡行政事业性收费,加强税收征管,大力清理欠税,严惩偷税行为,坚决堵塞各种收入漏洞,提高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增强地方财政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在预算管理上,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扩大零基预算的范围,加强综合预算的编制,硬化预算约束。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三) 进一步完善分税制,构建地方政府间新型财政分配关系
1.坚持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分配关系,并且要以形式明确省、市、县、乡政府间的事权和财权划分。在财权划分上,要充分考虑满足县乡政府履行职责的需要,加快地方税制改革,在规范事权的基础上,应将一些地方税立法权和管理权适当下放,尽快开征物业税和遗产税,逐步建立起以财产税为主要的县乡财政收入体系。
2.减少财政级次,构建中央、省、县三级财政管理体制。取消市管县体制,由省财政直接管辖县级财政,逐步取消乡级财政,将乡财政改造为县级财政的派出机构。财政级次的减少,既有利于分税,确定地方的主体税种,又有利于提高执行财政政策的时效性。
(四)改进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支持
1.提高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水平。纵向和横向财政失衡矛盾都十分突出,有限的转移支付资金在地方经济总量迅速增长的背景下,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均衡作用被明显淡化,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中央用于财政转移支付的资金规模。
2.简化财政转移支付形式,提高一般性补助所占的比重。要简化和归并目前过多的专项拨款种类,逐步将专项补助的一部分、税收返还、体制补助等纳入到一般性转移支付范围内,以提升县乡政府统筹分配财政资金的能力。
3.改进财政转移支付,以实现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为目标,打破现时维护既得利益的分配格局,逐步采用因素法确定转移支付数额。根据各县的财政收入能力和支出需求,综合考虑地区人口数、人均可用财力、现有的人均公共产品占有量等因素,确定对不同地区转移支付总量。
(五)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县乡行政体制改革
按照完善市场经济和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重新调整各级政府的职能定位。政府职能应定位于市场失灵或不宜由市场发挥作用的领域,政府应将主要精力转向提供
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以及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上来,政府资金要逐步退出竞争性经济领域,加大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保障力度,积极实现政府向公共服务型的转变。结合政府职能的转变,要加快行政体制的改革,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之间的管理责权,逐步建立上下合作的行政体制。要进一步深化县乡行政体制改革,加强对县乡政府及领导者的民主和法律监督,通过精简机构、压缩编制,切实提高政府运行效率,减轻财政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