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目标重新定位及其改革思路(3)
2017-08-24 01:01
导读:3.财政政策要致力于解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主要是如何处理东中西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问题,当前最紧迫的如何加快东北老工业
3.财政政策要致力于解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主要是如何处理东中西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问题,当前最紧迫的如何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西部老后地区的发展。东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长子,为国民经济发展及工业体系的完善做出过巨大贡献。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雄风意义非凡。推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发展必须坚持政府与市场双管齐下,并且以市场化办法为主的战略思路。财政政策可以在两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以支持大中型国有企业分离企业办社会的职能;二是在条件成熟时适时推出东北老工业基地八个行业实行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的改革试点工作,促进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要随着全国财力的增长,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用于西部地区的比例,推进退耕还林草等,继续支持西部大开发。财政要通过安排农村税费改革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向中部地区等粮食主产区倾斜、中央财政新增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主要用于中部地区等粮食主产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调整工资转移支付对中部地区给予照顾等措施,支持中部地区崛起。
4.财政政策要致力于解决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的协调统一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要以保护环境为条件,自然环境系统的物流、能流是经济系统物流、能流的来源,环境系统的生产力(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效率)是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价值增值的基础。只有环境系统源源不断地为经济系统提供物质和能量,才能使经济增长成为可能。二是保护生态环境离不开经济发展。这是因为,良好的环境质量只有在适宜的经济结构和经济秩序条件下才能达到,反之则必然出现滥垦滥伐、过度放牧和捕捞等现象,导致生态失衡、资源枯竭。同时,治理污染和保持良好的环境需要技术和资金,这就必须依靠经济实力的支撑。 总之,现代经济发展绝不只是单纯的经济发展,走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这样的人口庞大、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十分脆弱的国家的唯一明智的选择。财政政策大力支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上是大有作为的。增加财政资金对环境保护领域的投入,并在适当的时候开征资源环境稅,是下一阶段财政政策不可忽略的问题。
三、财政政策推动社会事业发展的思路 (一)我国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状况亟待扭转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现象非常严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社会结构调整滞后于经济结构调整。我国的工业化已进入中期阶段,而城市化还在初期阶段。(2)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经济发展,很不协调。以教育为例,经过连续几年的扩招,2002年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903.4万人,毛入学率达13%,但仍低于世界平均16.7%(1996年)的水平。(3)管理相对落后,跟不上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要求。20多年来,许多城市建设起来了,公共事业的设施建起来了,高楼大厦、豪华宾馆、各种广场、绿化美化都相当现代化了,但就是管理不善,软件建设滞后。以公路交通为例,1949年,全国公路通车里程只有8.07万公里,2002年达到176.5万公里。但交通管理水平却没有相应提高,各类交通事故频发,2002年共发生77.3万起,死亡10.9万人,比1986年增加了一倍(中国社科院社会形势与预测课题组,2004)。(4)社会事业的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滞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我们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社会事业的管理体制却还没有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改变过来。多数事业单位还在按计划经济体制时形成的体制在运行,效率低、成本高、服务质量差。
(二)财政政策推动事业的基本思路 发展与社会发展既相辅相成又互相制约。社会发展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经济增长也必须以社会稳定为前提。否则,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就会步履蹒跚,甚至摔跟头。根据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今后一段时期,财政政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社会事业发展,竭力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