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目标重新定位及其改革思路(5)
2017-08-24 01:01
导读:3.在继续加大对投入力度的基础上优化教育支出结构,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里,几乎所有国家的公共部门在为全社会提供教育服务和公共
3.在继续加大对投入力度的基础上优化教育支出结构,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里,几乎所有国家的公共部门在为全社会提供教育服务和公共卫生保健方面都起着主导作用。在发展观的指导下,财政政策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应该遵循以下思路:(1)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支持教育的力度。俗话说“有所不为才有所为”,国家财政从竞争性领域退出来,转换财政职能,调整支出结构,力求解决财政支出中“越位”与“缺位”问题,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切实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职能诸如教育和社会保障职能等。(2)适当强调教育财政的中央集权。在美国那样的发达国家小学和中学教育经费主要由州政府和地方政府负责,联邦政府对教育的拨款在教育支出的比重一直不大,但美国的这一作法不一定适合我国。在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差异很大的国家,单靠地方政府各自的财力,不能保证对义务教育的足够投入,而且日益扩大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只会使教育机会的地区差距不断拉大。地方政府具有义务教育办学的直接责任,而中央政府也具有保证所有国民享有基本教育机会的责任,因此,中央政府具有教育财政负担的最终责任,应拥有用于平衡教育条件特别是义务教育条件的财政能力。中央政府平衡各地教育条件差异的手段应以教育补助金为主。中央对地方的教育补助金可以具体根据教师工资、学校维持正常教学以及基本建设的经费列支设定补助标准。这些都可以只靠增加中央财政中的教育支出来解决,而无须去与地方重新分配现有的教育资源。当然,所有这些都要在合理界定中央和地方分配格局、充实中央财政的整体框架中得到解决。(3)改革教育的投资分配体制,优化教育投资结构。我国教育投资不但存在着总量不足的矛盾,也存在着严重的结构问题。因此,要把优化教育投资结构问题放到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调整教育投资结构,关键是实现教育投资在初、中、高三级教育之间的合理配置。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人力投资收益率作过大量的研究,得出了两个重要的结论: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投资是合算的;教育落后的国家,对小学、初中等的教育投资比对高等教育投资更有效率。这些研究对我国教育资源的配置无疑是有启迪的。所以,我国将来一段时间里,教育支出的重点应该放在基础教育上。(4)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的投资力度。我国农村教育无论从升学率、教学设备配置,还是师资配备等方面来看,都远落后于城市教育,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教育水平差距也很悬殊;而农村,特别是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又是我国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来源,他们是剩余最急需提高文化教育素质的那一部分。可见,加大对落后农村地区的教育投资,对于改善我国过剩劳动力素质、提高全社会人力资本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现在迫切需要做的工作就是改革农村教育筹集制度,义务教育由中央政府承担部分改革成本。基础教育是一项公共产品,必须由政府承担。可以考虑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经费由地市级以上政府为主负担(因为中西部大部分的县都是农业财政,县级政府承担也是农民承担)。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行二年制农民义务职业教育,如果不读高中,可以免费接受二年的职业教育,未读完高中的,可以免费接受一年的职业教育。
4.财政要加大农村和城市反贫困的力度,维护社会稳定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今后20年中最重大的发展目标就是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到2020年,中国总人口可能达到14.4亿人,经济总量比2000年翻两番,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综合国力、国家竞争力明显增加,居民收入明显提高,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国家和社会更有能力进一步减少城乡贫困人口,消除各种贫困现象。当前,中国社会大量贫困人口的存在,无疑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同时也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和 安全运行形成了巨大的威胁。消除贫困问题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财政政策是消除贫困的有效选择之一。 在农村贫困地区,可采取以下措施:(1)在贫困地区普及初等教育,利用财政拨款和社会资金、对口援助和其他扶贫资金在贫困地区修建校舍,添置教学设备,减免贫困农户上学儿童学杂费,为其提供食品补贴,保证民办教师工资等。采取得力措施,首先保证贫困地区农户子女受完
小学教育,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实现九年义务教育。(2)开展职业技术
培训,在贫困地区建立职业技术培训基地,聘请教师,资助贫困农户的青壮年劳动力接受职业技术培训。并且,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包括党政机关干部、人员,下乡帮扶或对口帮扶,其重点是帮助穷人提高能力。为此,建议在扶贫资金中列出百分之二十左右的资金用于贫困地区普及初等教育和开展职业技术培训。(3)尽快改变贫困地区农村初级医疗保健服务的现状,在贫困地区建立村级卫生医疗网点,为贫困农户的病人、产妇免费提供基本的药品和医疗服务,免费提供计划生育药具,全面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 近年来,我国城市贫困问题凸现出来,出现了新的贫困群体。据一些学者测算,2002全国的城市贫困人口在2000万-3000万,占非农业人口的7%-10%(李善同,2003)。因此,财政也不能忽略城市贫困问题,要形成一系列解决城市贫困的财政政策手段。 解决城市贫困问题,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生活保障,另一手抓促进就业。“两手抓”都离不开财政政策的有力支持。一方面,地方财政要为城市贫困人口提供最低生活保障,而且要根据物价和财政收入的增长情况随时调整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以保证城市贫困居民的基本生活……另一方面,促进就业是积极的、根本的脱贫手段。对贫困的无业人员来说,生活的压力使他们再就业的积极性高过其他群体,在享受“低保”与就业之间,他们宁愿选择后者。因此,要重视为贫困人口主动参与反贫困创造条件,并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帮助城市贫困人口摆脱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