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完善农村公共财政体系

2017-08-24 01:14
导读:财税论文毕业论文,完善农村公共财政体系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摘要:农村问题是关系到中国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摘要:农村问题是关系到中国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中国的改革也是率先从农村改革开始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生产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农村经济发展,成绩举世瞩目。但是,目前中国农村公共财政体系却依然面临着诸多困难,需解决支农投入少,结构不合理,农民负担重等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农村问题;农民负担;农民增收;公共财政体系   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就在不断采取措施减轻农民负担,但是,农民负担问题并未能彻底解决,反而越来越影响着农村的良性发展,加剧三农问题的严重性。
  
  一、现行农村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
  
  1.支农投入不足,且结构不合理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农业生产基本制度的理顺,支农投入也相应发生变化,但从未超过14%,且总体来看,虽中间略有波动,但仍呈下降趋势,由1978年的13.43%下降到2006年的7.85%[1]。这与中国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严重不符,如此低的支农投入,何谈支援农村建设呢?何谈经济总体水平增长呢?(如图1所示)。
  不仅如此,支农结构也不合理。具体体现在:一是具有正外部性的公共产品供给严重短缺;二是用于人员供养及行政支出部分所占比重较高,而用于建设性的支出比重不高;三是农业科技、农用相关信息的提供也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的需求,农业科技开发资金少,农业科技人员短缺,没有完整、规范的市场供求信息网络和科技推广体系。
  2.农民收入水平与负担水平不匹配
  如图2所示,自改革开放以来,出现过两次城乡收入缩小的情况,第一次是1980年,由于“大包干”财政体制开始执行,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民增收,城乡之间的收入差别出现下降趋势,到1985年,城乡差距缩小到最小,仅为1.86∶1,但之后出现开始扩大的趋势;第二次是1994年,分税制的实行,开始城乡之间收入差别出现下降趋势,但是从1997年起又逐步扩大。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3.乡镇财政财权与事权不匹配
  现行政府间财政分配体制存在的财权、事权划分不清, 特别是乡镇政府事权和财权严重不对称。乡镇政府不仅要履行领导经济建设、带领群众致富的职责,还要提供大量社会公共物品,如农村道路建设、社会治安管理、各种税费征收、农村义务教育等,而这些公共物品本不应当全部由乡镇政府提供[2]。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不匹配
  曾为乡镇财政增收立下汗马功劳的乡镇企业,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其管理体制落后、技术含量低下、经营方式粗放等弊端日益显露,效益下滑,使乡镇财政丧失了一部分财政来源[3],再加上农村税费改革后,断了乡镇政府的税外收费的路子,意味着乡镇政府不能再靠各种收费和摊派维持自身的开支和公益支出,农业税的取消,转移支付不到位,使原本就入不敷出的乡镇财政变得更是雪上加霜。
  乡镇财政几乎已是“空壳”,自身已是负债累累,如此薄弱的经济基础,却要担负着供养庞大的乡镇机构和人员开支,这让乡镇财政体系如何吃得消?还何谈去满足农村公共需要?   二、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是完善农村公共财政体系的前提
  
  1.优化产业结构
  公共财政应该扶持发展以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二、三产业,鼓动乡镇企业发展,进行农产品加工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大力扶持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以吸纳较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通过积极扶持乡镇企业,帮助乡镇企业实现二次创业,使乡镇企业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可以通过清理,取消对民工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乱收费,为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提供方便;公共财政还可以利用税收优惠、减免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城镇化,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以达到促进农民增收的目的。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2.提高自身素质
上一篇:公共财政的法治基础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