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重农抑商原因新探
2017-08-24 01:57
导读:财税论文毕业论文,西汉重农抑商原因新探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摘要:西汉时期,国家依旧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然而统治者实行
摘要:西汉时期,国家依旧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然而统治者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有很多,并非单纯为了发展农业才抑制商业。实行重农政策的根本目的在于大幅度提高粮食供给量,以满足社会各方面之需要,特别是军队之需要;实行抑商政策的目的主要是出于重农,以及发展官营工商业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之需要,其根本目的则是为了用增加的粮财收入进行无休止的扩张领土的战争。
关键词:西汉;重农抑商;战争
中图分类号:K234F09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2-0204-03
重农抑商政策作为历代统治者奉行不替的传统政策,是封建社会历代王朝一贯坚持的基本原则。因为这一政策及其反映的思想占统治地位,在每一个时代都代表了统治阶级的最高利益。为了维护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基础,保障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防止商人的商业活动带来社会关系的变化、动荡,历朝统治者皆以重农为国策,辅以抑商政策。西汉时期,商业有了进一步发展,重农抑商政策得到完善充实。然而,统治者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有很多,并非单纯为了发展农业才抑制商业。这一时期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有其特殊之处。
一、重农政策
纵观西汉历史,可以看出,国家实行重农政策的根本目的在于想大幅度提高粮食供给量,以供给社会各方面之需要,特别是军队之需要。
(一)国家需要大量粮食以满足基本需求
西汉建立后,由于国家刚刚从战争中解脱出来,农业生产一篇片凋零,大部分农民挣扎在死亡线上。战国年间因土地制度之变革而造成的“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的现象,到汉初依旧是这种局面,而其严重程度则又超过战国。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存艰难,文帝时采取了三十税一制,减轻农民负担,还曾一度免除一切田赋,景帝以后三十税一成为定制,使农业生产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经过“文景之治”,社会安定,人口增加,需要农人以事耕耘。至汉武帝时,又开凿水渠,大修
水利工程,农业空前繁荣。《史记》载:“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仓库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而不可食”。(《史记》P2536)足见其农业之发达。
然而,汉武帝并未趁此机会大力发展工商业,而是先后数十次出动十万大军进攻匈奴。随后,平两越、灭朝鲜、伐西羌,战事不断,军队供给之需使粮食消耗量陡然增加。“匈奴绝和亲,侵扰北边,兵连而不解,天下苦其劳,而干戈日滋。……财赂衰耗而不赡。”(《史记》P627)《史记》载:“武帝内兴土木,外事甲兵,中外骚扰,财用衰耗,富商大贾,滞财役贫……,于是黎民重困,而摧浮淫并兼之议起矣。”汉武帝穷兵黩武,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扩张领土,消耗了七十余年的积累。
(二)农业人口相对不足,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西汉时,农业生产力还不十分发达,粮食产量主要决定于农业人口的多少。但是,经过与秦朝八年的战争以及大饥荒的灾难,天下人口大减,土地荒芜,农民一度非常贫穷。在当时的条件下,“以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不少农民纷纷离开土地,从事工商业,造成“民不齐出于南亩,商贾滋众”。以至于“贫者蓄积无有,皆仰县官”。(《史记》P636)很多人什么都没有,全靠官府救济养活。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任何自然灾害都足以毁灭农民的庄稼收成,自然力支配着农业生产;中国又是一个“灾害之国”,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甚至洪水、干旱在不同地区同时出现。面对众多的自然灾害,统治者必然要从维护统治地位的角度出发,解决农民最基本的粮食问题,以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民以食为天”,否则便会激化阶级矛盾,危及社会安定。农业人口相对不足,势必制约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鼓励发展农业并抑制商业活动才有可能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这在当时成为统治者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