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分权理论及其发展述评(3)
2017-08-25 06:53
导读:二、对财政分权后果的研究 (一)对政府规模影响的研究 有的学者通过研究强调,财政分权会缩小政府规模。Oates运用世界上57个国家的数据所做的研究表
二、对财政分权后果的研究 (一)对政府规模影响的研究 有的学者通过研究强调,财政分权会缩小政府规模。Oates运用世界上57个国家的数据所做的研究表明,如果不控制收入水平对政府规模的影响,则统计上存在政府规模与财政分权的强烈负相关关系,如果控制收入水平对政府规模的影响,则政府规模和财政分权的负相关关系在统计上并不显著。[7]Brennan和Buchanan认为政府部门的规模与财政分权程度呈负相关关系,财政分权程度愈高,政府规模愈小。[19]有的学者通过研究表明,财政分权会增加政府规模。Jin和Z0u运用32个国家和发展中国家1980~1994年的数据检验财政支出分权对政府规模的影响,认为财政支出分权导致较小的中央政府规模和较大的地方政府规模。最终的结果是,财政支出分权使整个政府规模增大了。用垂直不平衡作为财政分权衡量指标时,发现财政分权增加了地方政府规模和中央政府规模,最终导致整个政府规模的增加。[20]有的学者通过研究认为,财政分权对政府规模没有影响。Oates利用美国48个州的地方政府横截面数据构成的样本,对财政分权和政府规模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财政分权程度和政府规模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财政分权程度增加既不必然导致政府规模缩小,也不必然导致政府规模扩大。[21] (二)对政府行为影响的研究 1.对财政腐败影响的研究。Huther和Shah通过实证检验得出,财政分权有助于减少地方政府的腐败行为。[22]Tanzi认为,财政分权与腐败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地方政府比中央政府更容易发生腐败行为。因为中央政府官员通常比地方政府官员理性,而且比地方政府官员有好的前途。地方政府官员拥有较少的提升机会,工资较低,与当地居民接触较多。因此,比较差的管理水平和腐败行为会发生。[23]Arikan用模型说明了财政分权使竞争性的地方政府数量增加,腐败行为的空间很少。地方政府数量较少,才容易发生腐败行为。他通过实证检验也发现,财政分权的程度越高,腐败现象越少。[24] 2.对预算约束影响的研究。Wildson认为,联邦的转移支付给大地方比给小地方可能会使预算约束更软一些。Qian和Roland认为,在任何一种类型的政治体制下,官员倾向于救助效率低下的公司,或者浪费公共消费支出。在联邦制下,跨地区的资源流动增加了地方政府救助效率低下的公司或浪费公共支出的机会成本。财政支出总是低效率的地方,不可能吸引流动资源流到该地区。因此,竞争硬化了地方政府的预算约束,改变了地方官员的激励。近年来,中国的地方政府预算约束硬化,部分是因为地方政府花费其资源以吸引外国投资者进行竞争。[9]Bardhan认为,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不足以解释地方政府的预算约束的硬化。因为地方政府很难忽视政治压力,所以政治压力将会促进地方政府对地方企业进行兜底。姚洋认为中国的财政分权并未导致地方政府预算约束的硬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加深了软预算约束问题。[25] 3.对财政支出和财政赤字影响的研究。Fornasari,Webb和Zou认为,在中央与地方完全独立的情况下,如果地方政府以牺牲中央政府的税基为代价来增加自己的税收收入,必然会使中央政府出现财政赤字。可以这么认为,地方税收收入与中央政府的财政赤字在长期内会存在正相关关系。在中央政府控制转移支付的情况下,地方政府的预算约束是硬的。中央政府的财政赤字不依赖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支出,财政分权不会引起中央政府的财政赤字的增加。在地方政府控制转移支付的情况下,中央政府的财政支出不仅依赖于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还依赖于地方政府的财政赤字。财政分权会导致中央政府的财政支出增加。他们通过对17个发达国家和15个发展中国家在1980~1994年之间的数据进行跨国分析得出:在长期内,地方财政支出会增加中央财政支出,地方税收收入会减少中央财政支出。地方财政赤字对全国财政支出、全国财政赤字没有影响,地方财政支出对全国财政赤字无影响。但通过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得出:地方财政支出会导致全国财政赤字增加,地方财政赤字会导致全国财政赤字增加。[26] (三)对经济增长质量影响的研究 1.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的学者通过研究得出,财政分权促进经济增长。Oates认为,地方政府具有信息优势,能够更好地代表本地区居民的偏好,因此,中央向地方转移财政收入和支出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加快地方经济发展,进而推动全国经济增长。[7]Akai和Sakata利用美国50个州1988~1996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当财政分权采用支出指标、收入指标、支出收入指标时,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而采用自治权指标度量财政分权时,很难确定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效果。[27]Lin和Liu采用中国大陆30个省级单位的28个(包括北京、上海、天津)省、市1970~1993年的截面数据,考察了财政分权对人均GDP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财政分权提高了经济效率,促进了经济增长。[28]胡书东利用中国1978~1993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包括改革开放时期在内的新中国50年,一般的财政分权程度与国民经济绩效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真正有助于改善国民经济绩效的是财政经济建设部分的分权。[13]有的学者通过研究得出,财政分权会阻碍经济增长。Davoodi和Zou的研究结果表明,发展中国家的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负。[29]Zhang和Zou利用中国1978~1992年的数据得出中国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特别是在过渡时期(1985~1989年)更为明显。[30] 2.对经济结构、地方差别影响的研究。经济结构包括市场结构、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地区经济结构等。在考察财政分权对经济结构的影响时,有学者从市场结构的角度进行考察。Zhou研究分权化对中国烟草行业发展的影响,认为政府间的竞争削弱了市场力量的发挥。[31]也有学者从地区经济结构的角度考察财政分权的后果。严冀、陆铭认为,分权可能带来一些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利的影响。在中国,财政分权和地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可能会导致地方保护主义。[32]杨灿明则从地区经济结构和市场结构相结合的角度来研究非规范性分权的影响,他认为,中国政府间财政分权改革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但分权改革并未真正到位,中央与地方之间,以及地方与地方之间,还未达成一种制度规范下的力量均衡。中国地方自我扩张许多“灰色”权力。这种不规范的分权改革带来了市场的分割、区域间交易费用的提高和地方政府对地方企业控制的加强。不规范的分权化对市场结构特别是区域市场结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地方这一层次上,出现了传统行政垄断型的市场结构的复归;相互分割的“块块经济”既限制区域的空间竞争,抑制了部门内和部门间的竞争;不同地区之间的市场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33] 财政分权可能促进地方政府进行竞争,但是,地方政府竞争方式的不正当性、财政分权的不规范性会加大地方之间的差距。Oates的研究表明,地方为了吸引新的公司,可能通过降低环境标准以减少对所在地的污染控制来进行竞争。地区间竞争也可能导致公共服务水平处于不足水平。Démurger认为,分权后的地方政府把过多的资金作为生产性投资而忽视了地方公共物品的建设,从而导致了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乔宝云通过模型显示,财政分权有助于经济增长,却降低了财政资源分配的均等性;在总体的经济增长与财政资源分配的均等性之间存在着彼此替换的关系;富裕的地区倾向于隐藏自己的财政资源,而贫穷的地区则倾向于公开自己的资源。并且使用中国1985~1998年间各省份的有关部门数据,对经济增长率、财政资源分配的均等性和财政分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估计。结果显示,财政分权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加剧了财政资源分配的不平等。[34] 由以上可以看出,不同的学者对财政分权后果的有不同的结论。即使对同一个国家财政分权的同一个后果进行分析时,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出现不同的研究结果的原因与所采用的数据的时间跨度、自变量的选取及国别有关。此外,不同国家之间在、、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因此,在评价财政分权的后果时,必须考虑特定的经济、文化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