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预算编制的比较:差异与借鉴(3)
2017-08-28 05:39
导读:1.预算编制范围上应坚持完整性原则。公共预算应包括全部收支,反映全部财政资金活动。针对我国目前预算收支范围过于狭窄、大量的预算外和制度外资
1.预算编制范围上应坚持完整性原则。公共预算应包括全部收支,反映全部财政资金活动。针对我国目前预算收支范围过于狭窄、大量的预算外和制度外资金脱离政府预算管理范围的现状,我们必须抓住税费改革的契机,将原来分散在各部门、各单位的预算外及制度外资金通过税收方式全部纳入公共预算范围。 2.调整预算收支科目。根据工作需要,设置分级科目,将部门支出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其中,基本支出包括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项目支出则是基本支出之外为完成特定行政工作和事业而发生的支出。在预算科目上应将原来目级科目进一步细化,从而加强财政资金的管理,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三)规范预算编制程序 1.延长预算编制时间。建议实行标准周期预算,将预算编制时间从传统的3至4个月,延长至12个月,从而保证我国预算编制具有比较充裕的时间,以提高我国预算编制质量。 2.规范预算编制过程。重新界定国家机关和政府执行机关、中央与地方、总预算与单位预算在预算编制作业流程中的权责关系和收支支配关系,以理顺人大、政府、财政和部门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规范预算编制程序、增强预算编制的透明度和法治性的效果。
(四)提高预算编制技术 1.改进预算编制。我国应摒弃“基数加增长”的方法,采用零基预算法、绩效预算法和其他科学方法。同时,通过细化预算编制,引入数理统计方法,把预算偏重于定性转变为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并重,不断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度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2.改变预算编制形式,实行规范的复式预算,建立以政府公共预算、国有资产预算和保障预算三位一体的预算框架。规范的复式预算将有利于以特定的收入保证特定的支出,使预算收入和支出之间建立起稳定的对应关系,也便于改善财政资金管理,健全财政职能。
(五)改变预算编制观念,变被动为主动 我国预算编报人员编制预算时不应只是对部门上报的预算进行简单的“砍砍压压”,而应更多地注重预测与分析,建立起财政收入和支出预测模型,根据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变化与当时的经济形势,对部门编制预算提出政策性指导。同时,预算编制部门应大力开展调研,建立动态数据库,不断提高预算管理水平,从而使得预算编制部门在与预算编报部门的博弈中处于主动状态。
: 〔1〕刘长琨。美国财政制度〔M〕。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2〕刘寒波。政府预算经济学〔M〕。
中南大学出版社,2000. 〔3〕李永乾。美国政府预算编制及其有关情况〔J〕。广西审计,2001,(5)。 〔4〕曹峰,等。公共预算系统〔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5〕彭健。中美联邦政府预算编制管理模式及启示〔J〕。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