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国有企业功能财政化与国家宏观调控改进(3)

2017-09-01 02:54
导读:三、国有企业改革、企业信贷硬约束与国家宏观调控改进 财政收入水平决定了国家经济职能的大小,也决定了国家创办经营国有企业的数量。按照这一原
  三、国有企业改革、企业信贷硬约束与国家宏观调控改进  财政收入水平决定了国家经济职能的大小,也决定了国家创办经营国有企业的数量。按照这一原则,我国有必要存在的国有企业的数量必须大大减少,市场经济中没有必要存在的国有企业必须民营化,国有企业改革才能成功。没有必要存在的国有企业民营化后,银行与企业成为拥有独立财产的法人实体,就会自动地在平等、自愿、公平、等价有偿、互利互惠、诚实守信的基础上进行借贷活动,建立起真正的信用制度,产生真正的市场[5].政府不必也不能够通过信贷计划强制银行提供企业的资金,“杀贫济富”的银行经营原则会形成企业信贷硬约束;政府也不必为了企业的生存对借贷的价格即利率进行严格的行政管制,利率可以由资金供求关系来决定。  一个富有效率的金融市场可以使货币政策发挥对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使我们在今后宏观调控中少用行政手段,主要采用经济手段、手段。货币政策可以很好地实现宏观经济政策四大目标: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货币政策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银行面向企业和个人的借款,由此影响到总需求,进而影响经济增长;货币政策的变化可以影响资产组合的改变和基础货币或银行储备的需求,进而影响物价稳定;货币政策的变化可以影响实际工资或劳动生产率,进而影响劳动就业;货币政策的变化可以影响进出口价格和外国货币资产的需求,进而影响国际收支平衡。  利率市场化是国家宏观调控改进的核心和经济运行最终摆脱“活乱”循环的关键。利率作为最重要生产要素———资金的价格,既是由金融市场中的资金供求关系决定的,同时又调节着金融市场中的资金供求关系。利率作为一国经济中最重要的经济杠杆,具有反应灵敏、制约力强、作用面大的特点,它既是连接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的桥梁,又是联系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纽带,它通过调节储蓄、消费和投资的流向、流量,达到以资金流引导实物流,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带动经济增长。利率市场化可以加速我国金融深化,逐步消除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抑制,建立一个能够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金融服务的金融市场体系。利率市场化也可以为非国有企业提供一个宽松的投融资环境,解决我国非国有企业资金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的,非国有企业可以迅速地扩大生产规模和进行技术改革,可以继续发挥非国有经济部门支持未来经济增长的作用。利率市场化以后,那些成本过高或净生产率大大低于平均利润率的低效率企业将会在均衡利率水平下将被逐步淘汰而自动退出市场,而只有那些净生产率大大高于平均利润率的高效率企业才有能力在均衡利率水平下获得更多的资源以不断扩大生产或投资规模,这会大大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效益。凡是利率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利率水平能够反映资金稀缺程度,经济运行较容易调控,经济发展也较平稳;而利率由政府严格管制、利率水平不能够反映资金稀缺程度,经济运行较难调控,经济发展总会出现大起大落。  有必要存在的国有企业财政化、没有必要存在的国有企业民营化后,可以建立起一个稳定的能够充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的制度基础。宏观调控的制度基础决定了宏观经济目标和政策手段之间传导机制的性质和可能影响的程度,进一步决定宏观经济政策运用的实际效果。这套制度包括政府的财政预算分配制度、税率税种和税收征管制度、货币发行和中央银行制度、金融体系的内在组织结构、基本的统计制度、政府的财政金融监督制度等等。如果宏观调控的制度基础很稳定,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和手段的变量之间就会有稳定的统计相关性,可以提高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和手段选择的性,引导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中国当前宏观调控的制度基础具有如下特点:政府财力有限和机构膨胀的矛盾日益突出,国家财力在国有企业和银行的流失十分严重,削弱了政府调控经济可以运用的财力;负责宏观调控的中央政府部门的改革和政策职能的建设严重滞后,加上缺乏互相之间的监督和协调,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和手段的选择错过了很多最好的时机,加剧了经济的周期波动;财政金融政策仍然不能摆脱过度集中和缺乏法治的倾向,特别是在金融监管的问题上,很多政策出台背离市场经济的原则,用的是计划经济的行政手段,干的是拍脑袋的事,结果损害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一个稳定的宏观调控的制度基础可以解决货币政策和财政金融政策的选择失当、政策出发点同政策执行的实际效果背离、决策过程的时滞太长、政府官员渎职和滥用职权等等问题,改进国家宏观调控改进,使经济运行最终摆脱“活乱”循环。
上一篇:预算审批制度改革与中国预算法的完善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