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积极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财政机制(3)

2017-09-03 01:47
导读:(3)城乡二元税制依然存在。二元税制是我国涉农税制缺乏长效机制的表现之一。在1994年进行工商税制改革时,并没有将涉农税制纳入整个现代工商税制改

  (3)城乡二元税制依然存在。二元税制是我国涉农税制缺乏长效机制的表现之一。在1994年进行工商税制改革时,并没有将涉农税制纳入整个现代工商税制改革中。目前的城乡二元税制极大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尽管2006年全部取消了农业税,但该税存在50多年所产生的后遗症是不可能短期消除的。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目标之一应该是要建立覆盖城乡的统一税收体系,取消针对农民的歧视性税收制度,还农民无差别的国民待遇。
  2.涉农财政支出政策缺乏长效机制。国家财政涉农财政支出虽然促进了农民增收,但从财政支农长远计划、资金结构、转移制度等方面分析,均不同程度缺乏长期规范的机制,难以保证农民长效增收。
  (1)涉农财政支出缺乏长远计划。首先, 涉农财政支出总量不足,缺乏长远计划。我国财政支农支出总量虽然逐年增加,但比重还是过低。2000年-2004年,分别为7.75、7.71、7.17、7.12、8.28。这个比值低于一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其中,农业投资支出比重更低。如果用我国农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比重与农业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之比(称为投资比较率) 作为衡量标准来判断。根据世界农业的发展规律,在工业化中期,农业投资比较率的值应接近或者超过1 。但是,我国的实际情况却是从1984-2002 年为0.12 以下,而且还有下降的趋势。由此判断, 我国的财政支农总量严重不足,缺乏长远计划。其次,涉农财政支出投入机制不稳定。我国的财政支农受政策影响较大,一般来说,在宏观经济波动期间会有较大的变化。例如,1998 年,我国经济进入了通货紧缩阶段,全社会消费需求尤其是占全国人口比重绝大部分的农民消费需求疲软,国家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调控宏观经济, 财政支农总额从1997 年的766.39 亿元迅速攀升至1998 年的1154.76 亿元,增幅达50.67 %。2004年由于实施“三补贴”和“两减免”政策,比重又快速上升。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2) 财政支农资金结构不合理,不利于农民长效增收。第一,在现行涉农财政支出中,农民直接受益或者农民获益较多的财政支出主要是支援农业生产、农业科技三项费用以及农村救济费, 农村基本建设支出由于农民受益有限和农林水利等部门事业费由于有关农村管理部门效率低下,妨碍了农民收入增加。国家发改委农经司课题组(2003年)研究表明,我国财政在农业基本建设中用于重大水利工程和生态建设等全社会受益的投资约占80%,而用于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和直接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的良种工程、重要农产品基地、农田水利、节水灌溉等中小型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只占10%左右,这些项目都是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第二,在涉农财政支出中,缺乏规范的涉农财政转移性支出机制。财政补贴、农村社会保障以及转移支付等均缺乏完善的法规和长远的设计,难以保证农民长期稳定提高收入。财政补贴虽然短期内能够促进农民收入直接增加,但不能够作为农民长效增收的政策工具。一方面是由于WTO对财政补贴的限制和世界粮食价格的影响;另一方面国家财政负担也太重,不利于长期实施。
  
  三、积极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财政机制
  
  1.确立财政支农的长效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这一任务的完成离不开财政的支持。因此,财政支农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社会作为财政支农的长效目标。通过构建长效财政机制,真正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
  2.完善长效税收机制,有效增加农民收入。(1)科学规划长期、统一的城乡税制,切实增加农民实惠。从世界主要国家的税制演变情况来看,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实施城乡税制一体化就会成为必然的选择。我国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也日益发展。同时,我国已经建立了以增值税为基础的流转税体系和个人、企业所得税为基础的所得税体系以及财产税等体系,城乡税制统一的基础基本具备。因此,从长远来看,未来的涉农税制应当是城乡一体化的税制,实现城乡居民税收的公平负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2)明确税收在重大涉农问题上的导向。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外资企业以及其他所有制性质的农产品加工和深加工企业均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农业工业化和产业化。鼓励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流动,对失地农民提供就业岗位的企业,可以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对失地农民自主就业、自谋出路者,可以比照给予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优惠政策执行。对进城务工的农民提供免费就业培训,增强就业能力等。
上一篇:论政府采购对预算会计的影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