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财政政策基本经验的探索
2017-09-14 04:40
导读:财税论文毕业论文,积极财政政策基本经验的探索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一、我国财政政
一、我国财政政策和宏观政策逐步走向完善和成熟 1.1995年以前的财政形势和财政政策的评估。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是持续高速增长的,财政收支的(预算内)运行情况,基本上是良好的,但也存在严重的失衡和曲折。财政运行情况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段是1979-1995年间共17年,这一段时间的特征是财政收支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一段是1996-2000年间共5年,这一段时间特别是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后的特征,是财政收支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财政政策则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来分析:一段是1993年以前;第二段是1993年实行的“双紧”政策;第三段是自1998年开始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 我国财政收支从绝对数看,每年都是增长的,是一种绝对增长的趋势,而且增长的速度不算慢,但由于1995年以前财政收支增长慢于GDP的增长,所以导致财政收支占GDP比重的下降,分别由1978年的31.2%、31.0%下降到1995年的10.7%、11.7%.另外,从中央与地方分立的预算来考察,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于分税制改革前夕的1993年为22.0%,同期中央本级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为28.3%,可以说低得不能再低了。那么,如何评价这个时期的财政形势和财政政策呢?对这一时期的财政形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判断:(1)从预算内财政收支来看,由于预算内财政收入增长慢于GDP的增长,同时,财政支出增长快于财政收入增长,在收支安排上,左支右绌,顾此失彼,政府一直为财力分散和财力短缺所困扰,最终导致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不断加大。(2)从财政与各部门关系来看,由于预算内财政资金拮据,难以满足各部门正常的公共需要,特别是不能满足各部门的公共投资,于是各部门另辟蹊径,纷纷出台各种收费和基金项目,预算外以及随之而来的制度外迅速膨胀。政府资金被分散化了,国家预算的统一性被肢解了,各部门代替了财政职能,特别是代替了财政的配置资源职能。如1995年预算内投资只占全固定资产投资的3%,可以说基本上丧失了财政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结构的调控作用。(3)从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来看,由于长期实行财政包干制,财政收入增量向地方倾斜,中央可支配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分税制改革后由于达到中央集中财力的预期目标尚待时日,中央财政在预算内资金的调控上也显得软弱无力。(4)从财政与银行关系来看,居民储蓄急剧增长,银行贷款呈急剧增长的趋势,如1995年各类机构贷款增长额相当于当年财政收入的1.55倍。当时由于财政特别是中央财政拮据,而银行资金充裕,于是银行扩展业务领域,代替了部分财政职能,这是财政职能弱化的一种表现。 根据以上情况,对1993年治理整顿以前这个时期的财政政策可以做出如下的判断:(1)这一时期尽管当通货膨胀严重的年份也曾提出过紧缩政策,但从整体上说是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因为扩张或紧缩是从政府与和居民之间的关系来说的,对企业减税让利,对居民提高收入水平,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逐年下降,说明总体上是扩张的。这种扩张政策带来了财政收支占GDP比重的下降,却推动和支持了经济改革和经济增长,可以认为是为经济改革和经济增长付出的必要的成本和代价,但也带来了通货膨胀。(2)从财政部门与主管部门之间以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来看,则是实行分权政策,而且是横向与纵向同时并举的“双向”分权政策。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下降和预算外、制度外收入的膨胀,证明了这种“双向”分权政策。(3)从财政与银行关系来看,似乎是“双松”政策,但财政的“松”是虚,是被动的,而货币政策的“松”是实,是主动的,可以说是货币政策独木撑天。把三种判断结合起来看,政策的结果是:财政对企业的减税让利,企业本身并没有得到实惠,其中一部分被主管部门通过收费和基金的形式拿走了,一部分则通过工资、福利以及不明不白等各种渠道转移到个人手里,而企业资金的缺口则要由银行发放无约束的贷款来满足。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时期的财政政策,是一种缺乏明确整体目标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因为财政收支特别是中央财政收支规模过小,支出结构缰化,左支右绌,调节的空间或弱性很小,充其量主要是满足“吃饭”的需要,甚至连吃饭都满足不了,而当时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的主要目标,基本上是让位给货币政策独家承担了。货币政策在增长与稳定之间倾斜于增长,实现了快速增长,却带来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时候都必须紧密协调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这两大宏观政策脱离各自的职能,各自为政,缺乏有序地协调和搭配。这是当时市场经济秩序紊乱的一种集中表现,同时也是宏观调控政策不完善和不成熟的表现。 2.1996年实现“软着陆”取得了治理通货膨胀的经验。 从1993年下半年开始,中央采取多种措施,大力整顿市场秩序和分配秩序,坚决下马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投资项目,清理各种乱收费乱摊派,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行“双紧”政策。1994年加快改革步伐,财政方面实行分税制和工商税制改革,加强税收征管,银行方面加快银行体制改革,实行政策银行与商业银行分离,强化效益约束机构。通过“双紧”政策和加快改革,治理了通货膨胀,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1996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开始出现回升的势头。1996实现“软着陆”,避免了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这是我国治理通货膨胀取得的重要经验,也是我国宏观调控的提升和完善。 3.积极财政政策表明我国宏观政策走向完善和成熟。 1996实现“软着陆”后,需求疲软,膨胀转向紧缩。应当说,当时并没有及时察觉紧缩形势的严峻,所以“九五”规划仍确定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实行适度的“双紧”政策。在财政政策上,要求“九五”期间基本消除财政赤字,控制国债规模。但是,在税收收入没有大幅增长的条件下,由于支出刚性的制约,要求预算内每年压缩100亿赤字显然是难以做到的,实际执行结果仅1996年勉强完成预定的压缩目标。当然,当时谁也难以预料到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发生那样的急剧变化,但今天回过头来看,这次紧缩政策是不合时宜的。因此,从1998年实施扩大赤字的积极财政政策是一次财政政策的重大转折,而积极财政政策的成功,说明了我国既取得了治理通货膨胀的经验,也取得了治理通货紧缩的经验。虽说这些经验还是初步的,但表明我国宏观政策已经走向完善和成熟。宏观调控是宏观政策的实施,但学会和运用又是一门高超的艺术,我们已经掌握了而且能够灵活地运用这门高超的艺术,这是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所得到的最可贵的一条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