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制度基础(7)

2013-07-17 01:02
导读:从制度分析的背景出发,考虑资产的作用,在精英模型的基础上增加民营企业家类型。这些着重考虑阶层分化机制的研究思路,难以形成一个关于中国分层
从制度分析的背景出发,考虑资产的作用,在精英模型的基础上增加民营企业家类型。这些着重考虑阶层分化机制的研究思路,难以形成一个关于中国分层结构的整体轮廓。国内学术界虽有一些学者尝试勾画这样一个整体轮廓(李路路、王奋宇,1992;王汉生、张新祥,1993;李培林,1995);但是,一个将阶层分析奠定在若干动力基础之上的阶层分析的理论框架,却是在最近几年才出现的(陆学艺主编,2002)。之前的研究,有的是将韦伯—新韦伯主义者关于西方社会的分层指标套用于中国社会,有的采用中国政策性划分中的分类方法(干部、工人、知识分子、农民),有的则是对收入、职业的性归类。

  本文所建构的关于中国城市社会阶层分析的框架,不是所谓新阶级理论的翻版,也不是对西方新阶级分析框架的运用,更不是对韦伯—新韦伯理论的套用。它结合了产权制度分析和权威结构分析,并吸取了基于产权的租金概念和发展性地运用了韦伯—新韦伯理论的能力概念,是对制度主义分层观的发展。与已有的阶层分析框架相比较,它不但区分了情形下的有权者与无权者,也区分了基于不同资产产权(公有或私有)的市场能力的高低,同时它还将经济资本和资本(包括和技术)整合进一个更有解释力的市场能力概念之中。因此,这一框架适于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情形,也能更好地解释有技术的权力精英与无技术的权力精英之间生活机遇的差异,从而揭示国家权力在市场转型中对阶层分化的作用的变化。

  虽然这一框架的解释力仍有待由经验研究来,但就笔者(刘欣,2004,2005)已做的经验研究的结果来看,它还是具有一定的解释力的。比如,对住房面积不平等的方差的解释力,比以往许多学者所使用的分层框架所解释的都要大(刘欣,2004)。然而,进一步以经验研究来检验这一分析框架的解释力,比较它与其他分层框架在解释收入、消费、阶层意识乃至社会态度上的优劣,对修正、完善这一框架是十分必要的。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笔者在构建这一理论框架时,把“寻租能力”看作一些制度安排的结果,看做阶层分化的一个内在机制,而不是像一些学者那样把“寻租”现象看作“非制度因素”的结果(张宛丽,1996)。这种作法阐明了制度安排对利益分配产生影响的一种机制,是对新制度主义分层论的新贡献。但如何从理论和经验研究上更缜密地论证“寻租能力”在中国现实社会里主要是制度安排的结果,而不是非制度化的随机现象,仍有大量的研究工作要做。此外,像笔者已经指出的那样(刘欣,2005),尽管在一些经验研究中对“寻租能力”进行了测量并具有一定的效度,但所使用的指标还比较单一。如何设计出更有效的指标来测量寻租能力,确实是一个十分有挑战性的问题;而如何测量在当前中国社会里广泛存在于集体组织层面上的寻租能力,并衡量它对分层结构的影响,也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边燕杰,1999,《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涂肇庆、林益编,《改革开放与中国社会》,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董辅,1999,《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上、下卷),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里贝凯普(Libecap ,Gray D.),1998,《产权中的分配问题》,埃瑞克·G.菲吕博顿、鲁道夫·瑞切特编,孙经纬译,《新制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李路路,1999,《论社会分层》,《研究》第3期。

  李路路、王奋宇,1992,《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结构及其变革》,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李培林,1995,《中国新时期阶级阶层报告》,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李强,1993,《当代社会分层与流动》,北京:出版社。

  ——,1997,《分层与经济分层》,《社会学研究》第4期。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2002,《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4,《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新变化》,李培林等著,《中国社会分层》,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林毅夫,2000,《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林毅夫、蔡、李周,1999,《中国国有企业改革》,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2,《中国的奇迹:与经济改革》(增订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三联书店。

  刘欣,1993,《阶级地位与市场机遇:韦伯的阶级理论》,《社会科学研究》第4期。

  ——,2003,《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理论争辩的焦点和有待探讨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

  ——,2004,《再分配权力、寻租能力、市场能力与生活机遇:对中国转型期分层机制的权力衍生论解释》(博士论文),香港中文大学。

  ——,2005,《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多元动力基础:一种权力衍生论的解释》,《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

  陆学艺主编,2002,《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马克斯·维贝尔,1981,《世界经济通史》,姚曾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世界,1996,《1996年世界发展报告》,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

  斯韦托扎尔·平乔维奇,1999,《产权经济学:一种关于比较经济体制的理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孙立平,2002,《实践社会学与市场转型过程分析》,《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

  王汉生、张新祥,1993,《解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层次分化》,《社会学研究》第6期。

  吴敬琏,2003,《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张宛丽,1996,《非制度因素与地位获得——兼论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社会学研究》第1期。

  ——,2000,《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研究二十年》,《社会学研究》第1期。

  ——,2004,《现阶段中国社会分层及其研究综述》,《中国社会学年鉴(1999-200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张维迎,1995,《公有制经济中的委托人-代理人关系:理论分析和政策含义》,《经济研究》第4期。

  ——,1999,《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周其仁,2002,《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Barzel,Yoram 1989,Economic Analysis of Property Right .New York: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Bian,Yanjie &John Logan 1996,"Market Transition and the Persistence of Power."American Sociology Review 61.

  Bian,Yanjie 2002,"Chinese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Social Mobility."AnnualReview of Sociology 28.

  Buchanan,James M.1980,"Rent Seeking and Profit Seeking."in Toward a Theoryof the Rent2Seeking Society ,(eds.)by James M.Buchanan,Robert D.Tollison &Gordon Tullock.Texas :Texas A &M University Press.

  Coase ,Ronald 1988,The Firm,The Market and the Law.Chicago :Universityof Chicago Press.

  Demsetz ,Harold 1967,"Toward a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s."The American EconomicReview 57.

  Djilas,Milovan 1957,The New Class .New York:Fredrick A.Praeger.

  Eyal,Gil ,Ivan Szelenyi &Eleanor Townsley 1998,Making Capitalism WithoutCapitalists :Class Formation and Elite Struggles in Post2Communist Central Europe.London:Verso.

  Giddens ,Anthony 1973,The Class Structure of the Advanced Society.London:Hutchinson &Co (Publishers)Ltd.

  Konrad,George &Ivan Szelenyi 1979,Intelle
上一篇:中美义务教育经费对比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