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对外贸易形势与环境研究报告(4)
2014-03-02 01:16
导读:目前,我国处于较为被动的应对状态。有关贸易伙伴和对手的研究不够深入,主动应对能力不强,也是我们不熟悉规则的体现。我国贸易救济措施起步较晚
目前,我国处于较为被动的应对状态。有关贸易伙伴和对手的研究不够深入,主动应对能力不强,也是我们不熟悉规则的体现。我国贸易救济措施起步较晚,贸易政策的制定也有分割的现象,政府间谈判资源比较分散,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联系,整个体制和制度建立需要进一步加强从而提高效率。做好国际贸易环境的建设工作,既关系到国家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关系到企业和人民的切身利益,同时也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政府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体现。
加强国际经济贸易建设的有利条件
首先,党中央国务院给予高度重视。胡景涛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本着平等互利和平发展的原则,通过对话协商妥善解决贸易争端。温家宝总理把应对贸易摩擦和贸易争端列为政府当前三项工作重点之一。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应当建立健全妥善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机制,善于应用国际通行规则发展和保护自己。一系列指示和要求为我们明确了当前工作的目标和方向,
从国际大环境看,和平、发展和合作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流,同时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争取到了稳定的国际贸易环境,拓展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随着我国与世界经济相互联系和影响的加深,我国经济发展为世界带来了机遇,中国已占全球4.2%的经济总量,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4.5%。已占6%的世界贸易总量,对世界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2%。这些方面,有利于我们在国际上进行正面宣传和工作。
从内部条件看,我国巨大的经济规模和市场潜力,尤其是进口的不断扩大为改善外贸环境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和筹码。目前我国是国外资本的重要投资和获利地,全球五百强跨国公司中有四百五十家在中国开展了业务。此外,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在妥善解决贸易摩擦和创造稳定的贸易环境方面也积累一定经验,为今后更好地做好贸易环境的建设工作奠定了基础。
中国大学排名 加强国际经济贸易环境建设的基本思路
改革开放以来,外向型经济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乃至国家整体的竞争能力做出巨大贡献。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贸易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由过去的农业和初级产品出口为主转向以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出口效益有一定改善,我国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需要统一思想统一认识,从我国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看待这个问题,按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精神,以韬光养晦、不搞对抗、区别对待、讲求合作为原则,按照“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是基础,做好发展中国家工作是关键,加强我们的制度和法制建设是重点”的总体思路,研究和制定我们在新形势和新情况下对外贸易的发展战略。把对外贸易发展和国际贸易环境建设两项工作并举,实现与贸易伙伴的互利共赢,通过妥善贸易摩擦处理贸易争端,创造稳定公平可预见的国际贸易环境,维护企业的合法利益和我国利益,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别是三步走的第三步的发展战略的大局。
第一,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贸易摩擦和冲突往往是一个表象,根源在国内生产和流通领域。发生的贸易摩擦和我国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有很大关系。从资源环境方面看,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持久。我国大多数出口产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高消耗型的低附加值产品,虽然高新技术的产品增长很快,但高附加值的环节往往不在我国,出口效益低。由于大多数出口行业进入门槛低,企业恶性竞争,出口次序混乱,造成短期内出口数量大幅增加,而金额下降,很容易成为贸易保护调查对象。同时,一些企业牺牲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低价竞销,不仅使我国资源环境难以承受,而且会导致更多的贸易摩擦和冲突。事实上,企业生产的产品既出口也在国内销售,不只是出口产品不公平,在国内市场中也不公平。牺牲社会成本的生产和营销给政府的管理和监管造成很大困难,运用宏观调控政策、税收金融调控的效果会适得其反。因此要不断完善出口退税、金融服务、品牌认证等措施,进一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着力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发挥商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不断完善进出口经营次序的管理,加强执法力度,特别是企业在劳动、环保、税收等方面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同时加强企业的信用建设,打击低开发票变相走私的非法活动,这些都是在经营次序当中一些标本兼治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