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首先,缺乏良好的制度环境。政府及政府改革总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中存在和运行的,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实施需要良好的制度环境的支撑,而民主法律制度和市场经济制度则更是其中的关键。这里的民主法律制度是指将民主渗透到行政权力之中,行政部门能够代表公共利益,重视公共服务的公平与社会正义,强调公民参与等等。一方面,与西方国家所面临的“民主过剩”不同,我国所面临的问题是民主不足,民主法律制度尚不健全。例如:由于缺乏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投标制度和严格的审计制度,公共服务的市场化非但没有实现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的目的,反而成为国有资产流失的黑洞;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总体上还处于不健全、不完善和不成熟的状态,表现在各地市场(农村与城市、东部与西部等)发育程度悬殊;落后的自给自足的自然、半自然经济比重还比较大;经济资源配置混乱、地方保护主义盛行,缺乏健全的法制和公平的竞争环境以及保证信息高度透明与自由流动的机制。到今天,世界上仅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家承认我国为市场经济地位国家。可以说,以上基础制度性安排的缺乏,制约着我国政府改革的新公共管理取向。①孙远东.组织管理方式的历史生成与现代重构.探索[J],1998,(5)28其次,从社会自治能力看,我国的“第三部门”还难以担负起公共管理的重任。第三部门是指介于政府部门和赢利性部门之间,依靠会员缴纳会费、民间捐款或政府财政拨款等非营利性收入从事前两者无力、无法或无意作为的社会公益事业,而以实现服务社会公众、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的为宗旨的社会公共部门,其特征是组织性、民间性、非盈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倡把政府的部分职能转移给社会力量,这就需要一批发育成熟、自我管理和自治能力都较强的第三部门。来弥补政府和市场的失灵。但由于我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市民社会不发达,第三部门总体上还处于发育不足的状态,表现在:(1)政府与第三部门关系极其模糊,第三部门往往是政府行政权力的衍生物,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和自主活动能力;(2)第三部门中,无论是官办的、半官办的还是纯民间的,绝大部分都反映经费不足;(3)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第三部门的发展;(4)缺乏对第三部门权威、常规性的监督机制;(5)公众对第三部门的认同度普遍不高,甚至常常抱有怀疑的态度。再次,科学技术条件的制约。西方国家基本上已经处于信息社会。而我国虽然也处于信息社会的背景下,但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极不均衡,可以说我国总体上还处于向工业化社会的过渡阶段。新公共管理所要求的科学技术水平从目前来看,我国还难以达到。例如以分权型行政组织取代等级森严的行政组织乃大势所趋,但其有赖于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当前,我国信息化的普及率仅限于城市和一些发达地区,所以分权型组织在我国还不可能完全实现;绩效管理,由于在复杂的组织与政策传送系统中测量个人贡献与工作成绩的困难,加之政治因素的介入,在实践中就很难实施。所以说,科学技术条件制约了新公共管理在我国的发展。最后,文化因素的制约。盖伊·彼得斯认为:“工业化民主国家的改革是基于这样的基础之上,即推行以市场为基础的改革的工作人员必须懂得政府部门基本的价值观念”。在谈到解制式政府改革模式时,他更具体地谈到:“解制式改革只有在公务员制度的精神占优势地位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公务员制度的价值观,包括为任何政治领导忠诚服务、操守廉洁、正直公平等等……”。①很显然,这种公务员制度的精神需要公务员制度的长期培养才可能形成并固定下来,而我们的公务员制度才刚刚确立不久,还很难有西方国家在这方面长时间所积累起来的深厚文化底蕴;而且,从民众的角度讲,由于长期全能主义政府模式的影响,①[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829我国民众习惯于公共服务只能由政府提供的传统,他们还尚未形成“不找市长找市场”的观念,还不习惯于根据市场规则自主地在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之间选择服务提供主体,这就阻碍了公共服务向市场组织转移的进程。从而也影响了新公共管理在我国的引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