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治理案例研究与教学探析(2)
2014-11-03 01:14
导读:一般与医学、法学、工商管的研究有一定的区别,首先,社会科学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存在着很大的社会需求,但是有效需求非常不足,它缺乏直接的需求
一般与医学、法学、工商管的研究有一定的区别,首先,社会科学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存在着很大的社会需求,但是有效需求非常不足,它缺乏直接的需求者为此来直接付费,即使有也付费强度不高,不如为医生、律师、工商治理培训职员付费来得那么积极。也就是说,实践对社会科学研究需求是不确定的,而且强度不大。
其次,社会科学研究的需求只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者自己的投进,主要是有对社会有高度责任感的人、对社会题目有高度求知欲的人、想在学术界谋得学术地位的人、想取得学术高级职称的人的投进。二是国家和社会对社会科学研究提供的不希看任何直接回报的资助。三是普通高校以及成人的需求,这可能是最大的、也是最现实的需求。
这些有效需求,实质上都很难促进社会科学研究者往联系实际,由于联系实际的用度是很高的,与只是联系相比,其机会本钱也很高:一方面,理论研究需要投资,但与实证研究相比,投进量相对要少得多,只要靠艰苦的努力和灵感,有所创新就可以出成果,并且在学术界的地位、职称等个人收益方面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案例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用度高,不仅仅取决于个人的艰苦努力和灵感,而且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与地位、职称的相关度也不高。
第三,社会科学研究者,尤其是学者和行政治理学者,都很难轻易地参与实践,至少不如治理学者、法学家、律师那么轻易。联系理论需要呕心沥血,而联系实际的用度则比联系理论更高。
五、学的案例研究
在经济学领域里,案例研究未几,其原因是它是一门社会科学,重视理论创新和数目,并且现实需求不高,固然也有政策咨询、经济人才培训项目,但总体上愿意为经济学案例研究付费的极少。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在国内,近些年刚刚开始有人来做案例研究,这就是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所作的“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项目。该项目的主持人张曙光教授以为,在经济学里,“一个案例就是对一个经济题目和经济决策的再现和描述,就是对一个经济过程及其复杂情景的刻画和分析。”案例研究就是实证分析的重要。
张曙光教授以为,案例研究和写作把握几项原则:第一,真实性。一个案例必须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或一篇动人的报道。假如出于保密和其他原因,不得不进行掩饰和隐匿,可以使用假名和代号,但故事情节必须是真实的,不得随意杜撰。
第二,案例研究提供的真实场景必须是系统的和全面的,有故事背景,有来龙往脉,有过程,有人物情节,最好在附录中还有完整的图示和数据。人们读完案例,最少能够把握所述事件的基本事实以及充分的数据和资料,从而为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分析和讨论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一个好的案例必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所提供的是真实的题目、矛盾和困境,存在着从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和解释的可能性,因而通过个案分析所进行的实证研究不一定能够完全证实或者证伪什么,但是却可以有所发现。假如把案例搞成一个封闭的体系,就无法对真实的社会经济生活及其矛盾运动过程作出恰当的描述和中肯的分析,甚至还会发生极大的扭曲。
案例分析有四个类型:一是说明型案例。主要用来记述和说明一个事件、一个政策和决策题目的全过程。二是政策型案例,以政策制定者为服务对象和行为主体,提供为实现某项政策目标而可能采取的政策选择和政策配合,由于实现同一个政策目标可以有多种政策选择和多种政策组配,因而各种选择和组合的政策效应分析就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三是决策型案例。以微观决策者为服务对象和行为主体,提供一个决策所面临的真实场景,以便讨论如何进行决策的题目。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和作用,决策方面不存在什么最优解,只能说在某个特定的情况下,某项政策是否相对最优。四是理论发现型的案例。以提出理论假说,进行经验检验为其基本内容,目的在于通过案例研究发现和提出新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