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区域核心竞争力(1)论文(3)
2013-07-06 01:18
导读:一是功能化,即发挥特色的作用,使特色转化为地区经济的一种功能。例如,峡谷和盐湖如不利用,就是穷山恶水,但若发展特色旅游,就成了吸引市场需
一是功能化,即发挥特色的作用,使特色转化为地区经济的一种功能。例如,峡谷和盐湖如不利用,就是穷山恶水,但若发展特色旅游,就成了吸引市场需求的宝贵资源。因此,必须要根据资源和条件开展相应的经济活动,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如区位优势地区可努力发展金融、信息等服务业,或成为商品集散中心、对外贸易的窗口;智力密集区就应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知识产业;资源优势地区则应发展特色经济。在这方面,要从全国经济布局和统一市场出发,根据自身条件,对本地区的经济功能进行明确定位。其次是产业化,即将区域特色做大,使之构成产业力量,产生相应的市场效应,因此要注重特色产业的培育。要根据本地区的功能定位来选择主导产业,集中资源,重点发展。产业培育要高起点,即不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超前性,即水平先进,有发展前景。尤其是要摒弃传统的一家一户或家族式的经营形式,改革落后的手工作业方法,采用先进技术和经营模式,实现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第三是布局优化,区域经济内部也会因资源和条件的差异而各具特色,应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配置出发,调整优化地区的经济布局,目的是突出比较优势,有利于区域经济整体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基本思路首先是明确区域内各地区的优势和特定功能,以及适宜发展的产业和不宜发展的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化经济区;同时明确主导地区和主导产业,突出重点,发挥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布局调整要尽可能突破行政区划的束缚,对整个经济区域按照强化分工、重点明确、增强联系、优势互补、功能协调的原则进行综合规划,形成分工协作、布局合理的区域经济体系。第四是品牌化,即实行名牌战略,树立区域形象,扩大区域特色的知名度,以品牌来开拓、占领市场。现代市场注重品牌,从而使品牌成为开放市场竞争的焦点,尤其在市场国际化后,品牌更成为争夺市场的重要手段,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需要品牌给予扶持和扩展。而且品牌作为一种无形资源,也是核心竞争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品牌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过程。为此,区域产业在做大的同时,要做强做优,为品牌化打造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加强宣传和推广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措施。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二)、发展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是资源利用(转换)能力的反映,在现代经济竞争力发展中起着更大的作用,因此是核心竞争力创建的主导方向。发展竞争优势关键是提高创新力。对区域经济而言,首先应明确竞争优势的立足点,就是要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突出地区的特色和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大力提升特色产业的创新和竞争能力。对此麦克尔·波特认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优势并不一定是看整个国民经济,而主要看该国和地区有无独特的产业或产业群体。换言之,国家竞争优势通常寓于某些独特的产业部门,实际上是特色产业的竞争优势问题。我国有些地区产业发展追赶潮流,一哄而上,各地差异不大,结构雷同,其实和竞争优势的含义相差甚远,其结果是既丢失了特色,又竞争乏力。
其次是营造竞争性环境和推动创新。按照麦克尔·波特的观点,决定一国产业竞争优势的基本因素有四个:第一是要素条件,主要是发展高级要素,如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建立科技机构和信息网络;第二是需求条件,包括市场的开放性和质量。前者能使企业对国际市场的变化迅速做出反应,后者则表明市场需求对企业产品的技术、质量是否有更高的要求;第三是相关的支持产业,指某种产业在国内是否具有相应的支持产业,并且具有国际支持能力,包括加工机械、原料和零配件的供应等;第四是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状况,主要指结合本国本地区特点的国家对企业的管理体制和企业组织形式。波特认为,一个国家和地区不可能通过扶持一两个企业或产业,保证其获得必要的技术、资金和原材料的供应,就能使其成为国际竞争中的优胜者。必须是在国内竞争的环境中,与其他企业进行激烈的竞争,推动企业和产业进行创新和升级,才能成为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强企业(产业)。这四个基本因素相互促进和影响,组成为一个“菱形构架”。他强调指出,政府应通过影响“菱形构架”的因素来提高产业的创新和竞争力,如增加教育和科研投资,推动市场开放,鼓励竞争,促进创新活动的开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