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区域核心竞争力(1)论文(5)
2013-07-06 01:18
导读:主要层面是要素创新。包括:(1)基本要素创新。例如对特色经济区,目的是通过创新来保护和改善现有资源(如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动植物资源等)的品质
主要层面是要素创新。包括:(1)基本要素创新。例如对特色经济区,目的是通过创新来保护和改善现有资源(如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动植物资源等)的品质和性能,并发展新的资源(如引进新的动植物品种等),提高特色经济的产出价值和效益。(2)高级要素的创新。高级要素是竞争优势的基础,意义更为重要。高级要素的内容十分广泛,因而创新也必须多方面、多元化,从科学技术、人才、有关机构、基础设施,一直到社会文化、国民素质等都应作为创新的对象。应该有意识地发展和保持这种多元化结构和内容,为经济及竞争力的发展奠定广泛和深厚的基础。高级要素的创新需要相应的环境,例如交通发达和信息密集地区,一般也更容易吸引和集聚知识与人才,尤其需要社会的政策、体制及各机构、资源之间的协调、支持与配合。因此,制定相关的法规、政策,改革体制,推动人才和知识的流动,甚至通过城市化以提高资源集聚的水平、密切各机构及资源的联系与接触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措施。最后,创造高级要素的机构(如教育、科研机构)本身又需要大量的高级人才资源和知识,因而其创造是一长期的积累、渐进过程,需要在科研、教育、国民素质等方面持续投资,不断发展。总而言之,与本文所说的其他创新相比,要素创新最为复杂。对原本基础较为缺乏的地区,有必要选择适当途径,以取得更大的成效。一种途径是扬长避短,即首先从具备比较优势的资源深加工精加工起步,促进资金投入、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再逐步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多元要素创新方向扩展;第二种是逐步推进,即利用发达地区已有的要素条件,作为增长极,引导并推动周边不发达地区开展创新,最终达到提高整个区域要素禀赋的目的。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最高层面是产业创新,即在技术创新和要素创新的基础上,推进产业的升级和结构优化。在产业层面上,创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前提,是根据国内、国际分工,走非均衡发展道路,大力发展具有优势的特色产业。产业发展不能大而全、小而全;也不是只有搞工业才能促进经济和竞争力的发展和提高。应根据本地区的特色和条件,选择适宜的特色产业,集中资源优先发展。创新的重点是在竞争优势,一是以增强产业竞争力为目的,努力提高产业的内在素质,采用新技术,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生产方向发展;二是以增强自我调节和发展机能为目标,积极探索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和特色,结合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努力培育和发展有前途的替代产业和新兴产业,不断优化本地区的产业结构,使地区经济和产业发展长保活力;三是对产业内部组织形式进行探索和改革。我国很多地区产业内部处于松散无序状态,各企业单打独斗,难以形成整体竞争力。实际上,产业内部组织形式和模式对产业竞争力的贡献已越来越受到关注,例如前述产业群概念,因此区域产业创新应将其作为重要内容。特别是在一些原本不存在资源优势,但通过专业化、规模化仍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产业的地区(如海宁皮革业、珠江三角洲电子业),这一方面的创新应该说既是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发展过程的逻辑性。
(四)、改善发展环境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当今区域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取决于经济的开放度和区域之间的协作程度,发展环境已经成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只有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才能形成发展的内生活力,激活一个地区的比较优势,创建具有竞争力的特色力;只有良好的发展环境,才能更好的利用两个市场和两个资源,广泛吸收资金、技术、人才,强化特色力。竞争优势的形成是可以通过后来的努力达到的,而良好的发展环境,尤其是创新环境,能更好的吸收并增强经济发展的高级要素(如知识、人才、科研机构、信息网络等),从而提升经济发展的内生力。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以推动区域创新为主导,提升基于比较优势而形成的特色力、发展竞争优势所表现的创新力以及特色力和创新力提升所必需的环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