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二十年回顾与展望[下]论文(2)
2013-08-17 01:11
导读:中西部地区和沿海地区这样的一个差异的出现,将意味着什么?如果我们追溯的话,国共两党的斗争意味着什么?共产党的资源来源于何处?为什么?国民
中西部地区和沿海地区这样的一个差异的出现,将意味着什么?如果我们追溯的话,国共两党的斗争意味着什么?共产党的资源来源于何处?为什么?国民党的资源又来源何处?为什么?他们的斗争,我们是不是要重新加以解读?再,三十年的计划意味着什么?三十年计划经济的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意味着什么?这二十年的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因为二十年来西部地区几乎没有参与,主要还是中部地区,)已经呈现出全然不同于沿海的一种意识和观念。那里对毛泽东的怀恋比文革的时候有过之而不及。毛那是农民的皇帝、农民的神!至少中部地区如此,这又意味着什么?这些都留给我们去思考。
六 行政权力无限扩张带来的
以上是两个地区的矛盾,另外出现的问题是还有阶层的分化,陆学毅已经把阶层分为十大阶层,很幸运的是知识分子从臭老九变成老三了,老大是掌权的,老二是有钱的,老三就是有话有权会写文章的,老八就是工人,老九变成农民,九亿农民变成老九了,他们还是回到他们原来的位置上去了,这里就不多说了。但是,这里要说的是关于阶级和阶层在当代语境里面的语义问题。
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化国家产生的关于阶级和阶级理论,它如何转化为前工业化社会的,主要农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那就是毛选第一卷中国社会和阶级分析。三十年当中,阶级的这个概念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所谓地主阶级和什么阶级在三十年的公有制条件下是具有和意识形态含义而不具有经济意义,而失去经济意义的那个阶级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阶级含义了,那么,以私有制市场经济为导向的这场改革,阶级已经重新恢复了它的经济含义,并且在这个意义上它重新要恢复它的
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含义。这意味着什么?至少在城市和沿海我们面临的就是权利资本和劳动的关系。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二十年的改革开放,以八十年打破铁饭碗为标志,整个的劳动雇佣化,只有雇佣劳动才面临着资本(虽然有民营资本、官僚资本和现在不叫帝国主义资本而叫国际资本)虽然资本的形态不同,面临着资本的劳动的雇佣化,所以雇佣劳动和资本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关系?根据与时俱进的说法,这里不存在剥削,这是理论界他们这批人士为之焦虑的一个难度很高的问题,建议他们吃马肉不吃马肝也不知马滋味,这个问题可以避免谈。那么,阶层这个概念它可以表明贫富分化的基本的事实,但是并不能表明各个阶层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个问题不展开说了。 但是,既要承认市场经济,承认市场经济的不可避免性,那么我们就要承认贫富分化的不可避免性。在第一次分配当中,贫富分化是不可避免的,那是不是我们可以通过行政的权利和政治的运作,在再分配当中来缓解这个第一次分配的贫富的问题,这也是当代中国国家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这里就不多说了。
第二个二十年出现的问题是行政权利的无限扩展和低效,一方面我们好象看到行政权利的收缩,比如物资部变成物资局,现在局也不存在,完全自己养自己了。就是说它已经退出了行政机构序列,行政权力退出让给市场了,所以,我们一方面看到行政权利从经济领域中退却,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行政权利对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入,这在中部地区日常明显。二十年来,我们原来高度集权的,多层次的(省,市,县,乡,村),条块分格的这样的一个现形的管理体制,它应付一个封闭的相对静止的地区,区域差异甚小的、人员的社会流动几乎没有的一个社会,一个延续了明清以来的社会。这种形态已经完备的一个行政管理体制,是比较有效的。近代一百年的革命和政权的颠覆和被颠覆,改朝换代,但是这种行政的管理的权利的方式不仅没有得到改变,而且依据“路径依赖”的理论它还不断的强化。这在二十年的改革开放就看的非常清楚。随着社会新问题的出现,随着区域差异的出现,我们看到行政管理条文不断的增设,从80年-98年这二十年间,这种扩张在县乡,就是部门增加了三分之一以上,而人员,乡这一级更是普遍增加了,现在大概4.6万个乡镇,平均乡镇财政供养人员包括教师,其中60%是教师,那么行政管理人员就一百三四十人,公社时期的那个规模在编的大概是12-18人,在编制外的再增加5-6人,一般的规模大概20人左右,现在我们扩展到大概是3-10倍,各个地方有差异。到了县一级,人员的规模扩展大概到3-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