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彼特的资本主义演化理论:一个再评价(1)(3)
2013-09-10 01:12
导读:二、熊彼特的“静态”模型及其与“动态”模型之间的关系 (一)熊彼特的“静态”模型 熊彼特的“静态”模型(又称“循环流转”)是他的整个理论的
二、熊彼特的“静态”模型及其与“动态”模型之间的关系
(一)熊彼特的“静态”模型
熊彼特的“静态”模型(又称“循环流转”)是他的整个理论的基础,这个模型的出发点是把一切经济行为,包括生产和消费,都看做是交换。经济理论的研究对象便是各种交换关系。
熊彼特把活劳动贬为货物,把生产看做作为货物的劳动和产品的交换,因此,对他来说,商品的价值不是生产出来的,而是由既定的需要派生的。按照边际主义价值论,消费品的价值被归结为以欲望的满足为尺度对该种消费品所做的主观评价。在对待边际主义价值论的态度上,熊彼特更接近于以瓦尔拉为代表的洛桑学派,但是,为了说明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和土地)的价值,他利用了奥地利学派提出的“归属论”,依照这个理论,使用生产要素是为了生产出最终消费品,最终消费品的价值“回射”到生产要素身上,使它们也具有了价值。在熊彼特的静态模型中,最终生产要素只有土地和劳动两项,企业家的劳动与一般劳动没有分别,并不算作独立的生产要素,因此,产品的价值最终由这两种要素瓜分。
在个人所有的一定数量的货物及效用函数的基础上,熊彼特着手说明个人的合理化行为所带来的经济体系的均衡:“有一种经济行为,它在一定条件下,能在手头现有的手段与可能以最好的方式去满足的需要之间,建立均衡。我们所描述的价值体系是同经济均衡的位置相适应的,而这种经济均衡的组成部分,若要加以改变(如果所有的数据都保持不变),就会使每一个人体验到他的境况不如从前。因此……对于个人就只有一个并且是惟一的特殊的行为方式必须采用;只要给定的条件不变,这个行为的结果就将会保持不变。”[6](P46-47)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熊彼特的这个“静态”模型有如下特点。
第一,作为新古典一般均衡论的一个版本,它不仅假设消费者的偏好、技术、资源的数量和品质不变,而且假设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制度条件不变。此外,这个模型还可以包括那些由人口和资本的稳定增加所带来的增长过程,也就是说,在生产函数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资源的增长所带来的变化会完全被经济体系顺利地吸收,不会引起扰动和经济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这个模型也可包括由哈罗德和多马所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型。
第二,在熊彼特的“静态”模型中,经济主体的行为在本质上是适应性的。熊彼特在主观价值论的基础上论证了这种适应性,在他看来,由“各种货物对每一个人的价值”所形成的“价值体系”,是个人的行为必须与之相适应的“数据”,个人行为被这些数据所指引。正因为这种适应性,均衡一旦达到便具有稳定性。熊彼特还认为,为了达到均衡,并不要求个人完全了解这个价值体系的所有数据,“个人决不会同时意识到这个价值体系的所有部分;相反,在任何时候,它的较大部分倒是处于意识所及的范围之外。还有,当他就他的经济行为做出决定时,他……只是注意手头现有的某些指标。”这些指标来自行为者的“习惯和经验”。[6](P45)
第三,熊彼特在主观价值论的基础上提出,“静态”模型中不存在剩余价值或利润。按照主观价值论,价值不是生产出来的,相反,生产“只能实现在生产计划中预先见到的价值”,这种价值“是预先潜在于生产资料的价值之中的。”[6](P35)这是因为,在熊彼特看来,生产是用要素“交换”产品,产品的价值“回射”到生产要素上,使它们也具有价值;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产品的价值由工资和地租瓜分,因此,“静态”模型在逻辑上没有为剩余价值或利润留有存在的余地。与此同时,与这一点相适应,熊彼特还假设“静态”模型中不存在作为耐久存货的生产资料,不存在占有这种生产资料的阶级。[6](P50-51)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中,熊彼特还批评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他认为马克思没有考虑“完全竞争”,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剩余价值或利润的存在将诱使资本家进一步扩大生产和积累,其结果是促使工资率上升,最终将剩余价值完全吞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