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产业生命周期曲线形态分析(1)(2)
2013-09-13 02:38
导读:然而,我国人均GDP处在世界中下游水平,且个人和区域之间很不平衡, 社会保障 体系不完善,居民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负担较重,未来消费预期过
然而,我国人均GDP处在世界中下游水平,且个人和区域之间很不平衡,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居民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负担较重,未来消费预期过高,体育消费在居民生活消费中的地位很低,导致体育消费需求不足,这都为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蒙上了阴影。
(二)人口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我国体育人口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小,老龄化特征明显;人均体育活动场地少,潜在市场广大。1998年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体育人口1.40亿人,占我国总人口的15.46%,既保证了消费人群又展现了我国体育产业广阔的发展前景。老年人更关心健康也有较充裕的时间,老龄化社会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然而,受“勤俭节约”等保守理财思想的影响,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内对消费在经济中的作用认识不足,消费文化没有充分形成,居民对体育消费的认识尤其不足,体育观念淡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法制不健全,职工的休息权难以保障,余暇时间也带有不确定性,影响了体育消费人群的扩大;体育场馆的开放、体育场地建设、体育活动指导等社会环境条件方面的不足也带来不良影响。
(三)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存在的缺陷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迅速,基本形成多业并举、多种所有制并存,共同发展的格局。产业和市场体系框架已基本成型,体育消费渐成时尚,产业领域得到拓展,筹资机制得到改善,为我国体育产业进入成长阶段准备了较为充分的启动条件。
但是我国体育产业毕竟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实践中面临着一些矛盾和问题。理论研究与指导不足;管理运行机制中“双轨制”特征明显;产权关系不明,资产管理不顺;有效需求不足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发展不平衡,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这些给我国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带来变数。
中国大学排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行业内部结构上,体育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体育用品业的发展水平,体育用品业外向型经营特征明显。在我国,体育主体产业与外围产业相比,无论是销售收入还是增加值一般都只占总体的1/4-1/3。体育产业先发国家本体产业大多处于优先发展地位,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得到充足或充分的发展,在其推动下体育用品业也获得快速发展,但发展速度较之以往相对放慢,在整个体育产业产值中的份额下降,体育服务业产值比重急剧上升,产业软化率大幅提高,从而带动整个体育产业发展到相当的高度。
据美国《体育新闻》周报和沃顿计量经济预测协会的统计,美国1988年体育产业总产值为631亿美元,其中仅健身娱乐业、竞赛表演业、体育广告业、赛事转播权出售四项收入就达到349.17亿美元,占55.34%;体育用品业产值为190亿美元,占30.11%,还不及健身娱乐业一项的产值(227.89亿美元)。据韩国国家统计局的统计,1996年韩国国内体育用品市场是11970亿韩元,占整个体育市场容量的44%,体育服务市场是14930亿韩元,占56%。如果这是一般规律,我国体育产业内部结构势必要进行大的调整,降低外围产业比重,提升主体产业比例。如果主体产业上升的幅度不能弥补外围产业下降的幅度,那么此时发展周期曲线出现波谷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何况国际上对我国出口产品设置的贸易保护壁垒、技术壁垒等不断增多,外向特征明显的体育用品经营更容易受到冲击。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幸小梅 周明芳
湖南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优势产业发展研究
兰州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