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相关理论与国际经验(1)(3)
2014-03-30 01:00
导读:根据刘易斯两部门模型,农村劳动力迁移有两个转折点:第一个转折点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从无限供给转变为有限剩余的转折点,第二个转折点是农村剩余劳
根据刘易斯两部门模型,农村劳动力迁移有两个转折点:第一个转折点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从无限供给转变为有限剩余的转折点,第二个转折点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从有限剩余转变为被完全吸收的转折点。只有当第二个转折点出现时,城乡的工资收入差距才会消失。Robinson(1976)从
数学上证明,如果城市部门收入不平等程度大于农村部门,总体收入不平等程度是城市人口比重的二次函数,且随着城市人口比重上升逐步扩大,当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0%之后,总体收入不平等程度才会出现下降。 (三)城市发展理论
从城市增长角度看,城市人口规模扩大来自城市内部的人口机械增长和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根据Van den Berg等人(1982)的研究,欧洲国家的城市化伴随工业化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图1):(1)城市化阶段。劳动力从农村迁移到城市中快速成长的工业部门。在这个阶段,城市中心的人口增加,城市外围的人口减少。(2)城市化及少数城市郊区化。城市交通设施改善,服务业扩张,制造业移出城市中心,少数市民移居郊区。(3)城市郊区化。市民继续移居郊区,促使郊区拥挤。城市中心人口减少,但城市地区人口仍保持缓慢增长。(4)后城市化阶段。郊区拥挤增强,促进了城市中心以外的卫星城镇发展,城市地区人口减少。
城市郊区化和后城市化两个阶段的人口迁移,又被称之为逆城市化现象(Counter urbanization)它是指城市市区人口向郊区迁移,大城市人口向卫星城迁移的过程。所谓“逆”并不是指城市人口的农村化,更不是指城市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农村化。市区人口过密、就业困难、环境恶化、地价房租昂贵、生活质量下降等因素,是造成人口向环境优美、地价房租便宜的郊区或卫星城迁移的主要原因。逆城市化的倾向主要发生在20世纪50—70年代城市化水平很高的发达国家。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反向运动,而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更高层次的城市化。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从人口迁移角度描述城市化过程,并没有回答城市出现、城市规模选择和城市经济增长等问题。从经济理论角度看,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兴古典经济学从两个不同角度回答了城市出现问题。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产业聚集具有外部性,它带来了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城市也随之出现。但产业和要素的空间聚集也带来拥挤效应,当聚集效应与拥挤效应相等时,便决定了城市的规模。克鲁格曼(1991)提出的中心和外围模型是新古典经济学中解释城市出现的理论代表。该模型将城市作为中心、农村作为外围,解释了城市出现的问题。
新兴古典经济学是从分工和专业化经济角度解释城市出现问题。杨小凯(1991)提出的城市化和分工演进模型是这方面的理论代表。他认为,集中交易可以提高交易效率,但城市并不是越大越好,规模扩大也带来了交易费用的上升。从集中交易获得的边际收益与边际交易费用相等时,市场就自发地决定了城市层级结构和规模。共3页: 1 [2] [3]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宁波市消费需求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四川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