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消逝的中关村[下]论文(2)
2014-05-29 01:11
导读:5、围墙之厚与文化之隔:1993年3月, 北京大学 做出了一个轰动全国的决定——将约600米长的南墙推倒,改建为商业街。与中关村融为一体,南墙进入了一
5、围墙之厚与文化之隔:1993年3月,
北京大学做出了一个轰动全国的决定——将约600米长的南墙推倒,改建为商业街。与中关村融为一体,南墙进入了一个新时代。8年过去了,北大在出了一批股票价格坚挺的知名校办企业、并且产学研一体化初具规模的大背景下,又做出令人吃惊的决定:拆除商业街,恢复南墙。北大南门西侧所有店面都要在2001年7月20日以前搬走。这是一个具有重大象征意义的事件,标志着
校园文化与中关村文化融合的最终失败!
6、发展方向之痛:中关村的政策和资源究竟是倾向于中小型创业企业还是已经上了规模的国内、外大型企业?是成为又一个高楼林立的现代化的“朝阳区”,还是继续成为重点辅助高科技草根力量和“弱势群体”的孵化器?这是一个必须作出明确抉择的道路问题。中关村似乎已经作出了鲜明回答,这个答案就是融科资讯中心。这个中关村最大房地产项目地处中关村的心脏,将在5年内建成,定位于为世界一流企业服务,成为北京市继国贸商务区之后第二个电信交通枢纽。看来,中关村在北京也要努力争“第二”了!而更令人关注的是,主导这个项目的居然是中国IT业的领头羊——联想!显然,这件事情将大大改变中关村未来的发展方向。
思考篇
企业家:一个需要正本清源的概念
企业家是这个时代真正的英雄。在这个观念多元化的时代,“企业家”这个词汇,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得到社会各个层次肯定的群体。但是,即使如此平白通俗的词汇,也经常被误读、误用和误解。
如今在中国,企业家这个概念往往被用在那些功成名就的大企业老板身上。是以财富的数量、企业的规模和名望的高低来衡量的。实际上,这是一个被误读的概念,更是被用错的理念。在企业家的大本营——美国,企业家主要的是用来代表那些开办中、小企业的人。企业家与小企业主几乎是同义词。而大企业的CEO们,更多被称为经理人和管理者。企业家的含义更强调自主的创新,所谓的企业家精神实际上也就是小企业创业的精神和经营风格。它是一个更加具有战斗冲动的概念,主要的驱动力来自个人独立并实现自我价值。比如建立一个私人商业王国的理想,努力征服困难表现个人出色意志的冲动,以及领略创造的欢乐和发挥才能的欢乐。这个理念与美国经济制度和文化传统不可分,美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建立在私有制上的自由企业制度,强调个人在经济活动中的机会和表现,而企业家精神就是其基石。而已经成功地集聚大量资源的大公司,往往是市场垄断与过度集中的象征,并不是资源最有效的配置,不是市场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源头。
大学排名 但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中,取向往往是“崇上欺下,重大轻小”。传统的计划经济,更习惯于抓大放小。在轻视个人努力而重集体力量的观念下,往往是守业者而不是创业者,成了“企业家”。这也是一个概念方向性的错误,也引导着截然不同的观念。
过去中关村的胜利,是真正市场原发性的创新与创业的胜利,曾经涌现出一大批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可以说,是中关村孕育出中国最早的比较纯粹的“企业家精神”,并推动其成为社会主流接受的观念。但是如今,当其中少数人功成名就的人一次又一次被载上金灿灿的“企业家”桂冠时,实际上,他们可能早已经不再是企业家。柳传志、段永基等曾经是非常优秀的企业家,但是现在已经成为“巨头”,承担着大公司的未来发展问题。他们其实已经不再是真正意义的企业家。因为他们的主要使命不再是创业和创新,而重点是运作大企业所汇聚的资本和资源,因此叫做“资本家”更加贴切,玩的可能是比企业家更高级、更有价值的事情。而杨元庆、郭为也曾经是成功的企业家,但现在却更主要是管理和推动一个大公司的持续发展,已经是真正意义的企业经理人。盖茨、杨致远、戴尔等等无数的IT英雄都是已经过去的“企业家”。但是,无论是媒体、政府还是大众,都习惯把他们继续称为企业家。而且好像只有他们才是真正的企业家。人们似乎把企业家当作是“终身”荣誉。其实,企业家是一个阶段性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