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消逝的中关村[下]论文(3)
2014-05-29 01:11
导读:这些“巨头”们牢牢抢占了“企业家”这个概念山头。而现在真正在努力拼搏创业,促进产业新陈代谢的无数还没有崛起的创业者,却被挡在人们的视野之
这些“巨头”们牢牢抢占了“企业家”这个概念山头。而现在真正在努力拼搏创业,促进产业新陈代谢的无数还没有崛起的创业者,却被挡在人们的视野之外,也越来越缺乏成长的空间,甚至生存的空间。这种误读使得人们的观念产生了方向性的错误,阻碍了整个行业创业和创新的文化与氛围。而这一切曾经是IT真正的活力和动力!
历史明白无疑地证明了,高科技产业,尤其是IT业,其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于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我们需要给“企业家”正本清源,需要重新塑造和呼唤企业家精神,把“企业家”的帽子还给真正的主人,重新启动这个产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创新之源。能够形成真正的企业家机制和企业家文化,不断推陈出新,使得企业家能够一批接着一批地产生出来,提升产业和社会新陈代谢的速度。这样,才是正常和健康的发展之路。这样,企业家的概念和精神才真正名副其实!
把“企业家”的帽子还给它们真正的主人,哪怕它们已经被我们用坏了!
历史不会等待
全球IT业全然无视中关村的命运,而浩浩荡荡向前推进。产业的革命性巨变开始了,我们无法回避。依靠贸易而滋润一时的中关村企业,他们的苦日子即将开始。在这场迅猛的变革中,我们不禁担忧:曾经作为技术创新样榜的方正能否唤发第二次青春?联想在“贸工技”的
哲学下还能挺多久?而象“女娲”这样富有远见的技术创新,会不会来不及走上市场与微软一搏,就匆匆地扼杀在自己的体制之下?……这一系列严峻的拷问是不可能在歌舞升平的
音乐声中浮现出来,但它们却在中国IT业的内心中真实地折腾着。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作为一个阶段,十多年创立的中关村模式会无可挽回地失去优势,在风雨中磨泡出来的一代“前企业家”们也将无可挽回地被逐出IT业舞台的中心。我们只能寄希望:中关村还能够有迅速崛起的年青一代,也许他们身上会有更多纯粹的校园文化,会萌发更多技术创新的火花。他们也许能够成功夺回IT业的阵地。他们经过磨炼,也许会成为更纯粹的企业家。当然唯一的前提:他们必须能够抵挡住强大的官本位文化的侵蚀和压迫。
而现在,一切都只能是虚拟语气。校园文化能否再度征服中关村,与创业文化产生互动关系,还是一个沉重的谜。如果校园文化不能重新成为中关村的主流文化,那么中关村的未来就不可能与新技术的浪潮真正合流。
我们期望中。
硅谷:一个更具可学性的秘密
硅谷成功的秘密只有一个,而且这个秘密比别的任何一个小秘密都更具可学性。当然我们无法与硅谷直接比较,但是相对的比较是合适的。我们将硅谷放在全球半个世纪IT产业的背景下,将中关村放在20年中国IT业的背景下,进行比较是十分恰当的。80年代未,中关村为中国IT业奉献了联想、方正、四通、希望、金山等一大批领先中国软、硬件企业,90年代初期与中期,又继续为中国IT业推出了四通利方、用友、连邦、同方、紫光、青鸟等一流厂商。而在最近五年,中关村提供了什么?今后五年,中关村又将提供什么?这个答案,如果再用那些老面孔来回答,显然是文不对题。用这些大企业的数据来回答,显然只是数字游戏,因为他们只能证明中关村的过去,而不能证明中关村现在和将来。
如果中关村拿不出新的企业给中国IT业,那就只能说,过去五年是失败的五年,未来的中关村将是失败的中关村!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让我们回到根本上来吧!也许现在并不晚。让中关村真正把功夫下对方向:给失败者中国最好机会、给一无所有的企业者以中国最好机会、给弱小的创新企业机会、给风险巨大的创新技术最好的机会,中关村在中国的地位将永远难以超越。但是如果方向错误,中关村的命运也是注定的!
回答未来
发现问题远比解决问题要难。中关村的问题需要我们重新面对。提几点供启发:
1、调整心态。“惶者生存”是高科技领域的第一准则。如此微妙的形势下,应该发动一场中关村问题的批评和建议。树立危机意识,直面现实问题,重估未来发展。有实力和信心的中关村是不怕批评的,更乐意接受批评!“态度决定一切”,正确的心态是中关村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