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消逝的中关村[下]论文(4)
2014-05-29 01:11
导读:2、调整机制。我们不得不承认许多人的工作,的确我们看到许多人在努力,在心急火燎地推动中关村的发展。可是,当我们需要如此刻意、如此卖力地去
2、调整机制。我们不得不承认许多人的工作,的确我们看到许多人在努力,在心急火燎地推动中关村的发展。可是,当我们需要如此刻意、如此卖力地去为中小企业的发展而做工作,使中关村成为一个需要特别关照、特殊待遇的地方。恰恰说明问题已经非常严重。我们传统的机制的确不能够适应这个最活跃的产业的需要。中关村应该是中小企业的孵化器,而不是大中型企业的安乐窝。为了中关村的未来,我们必须在思想上实现本质的创新。中关村不欢迎大企业,而应该极力拥抱和吸引中小企业!因为,这是中关村的价值,更是是中关村的生命。
3、调整战略。房地产是热潮,可是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为什么不能放过这几个平方公里?北京如此之大,为什么不能留下中关村?经过二十年,几批人IT人的努力,中关村的地皮的确高涨了无数倍。中关村高科技的品牌蕴含着无限商机。可是为了中关村的长久发展,那些想通过中关村房地产发大财的人们,完全应该扛着中关村的牌子,将房地产做到全国各地。这样,其积极意义远远超过摧毁中关村的生态要大,而且商机和空间的大增也不可同日而语!把中关村真正有价值的经验推广到全国各地,把高科技房地产做到还没有高科技的外地,用中关村品牌到全国各地跑马圈地,共建科技园,而不要再局限在中关村内部疯狂地开发。这个商机要更大、更有社会效果,更有长远意义。
4、成立中关村大学。全球IT业的蓬勃发展成就了硅谷,全国各地IT业的崛起也将成就中关村。因此,中关村完全应该超越地域,具备更广阔的胸怀。主动把中关村经验推广到全国各地。中关村是全国的中关村,我们应该成立新机制的中关村大学,聘请中关村真正的企业家、创业者为教授,以来自实践的鲜活的、第一手的中国经验创办中国的高科技学科,创建真正的“土MBA”,使中关村大学成为国外公司进入中国、企业经理人了解市场、创业者修炼
培训的“第一站”,使其成为中国高科技虚拟的“黄埔军校”。只要全国各地的高科技如星火燎原,中关村的地位就根本不需要那些虚幻的数据来粉刷!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后记:中关村的“脆弱”
作为中国高科技创新的大本营,中关村理应有一种最开放的文化、最豁达的心态、最广阔的胸怀来面对一切赞美和批评,经得住一切神化和指责。发展就是硬道理,以中关村的成绩和地位,完全可以非常坦然。但是,我们经历的中关村却是非常的脆弱。
说来比较有意思,作者之一的方兴东的第一篇引起业界关注的文章,就是批评中关村的,题目为《中关村,硅谷的帽子顶得住吗?》,呼唤中关村在产业最剧烈的转折时期,应该以更积极的姿态和严峻的危机感提升自己。而第一篇在业界引发强烈争议的就是当时的“百脑汇”风波。这个来自台湾的电脑卖场准备以全新的经营理念,直面挑战中关村。而我们是这场竞争风云的摇旗呐喊者。因为,我们认为中关村应该更严酷地对待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而不是消极的抵挡。包括到了今天,中关村的危机感不但没有降低,而是大大增强。
虽然已经是中关村的“老村民”,虽然以自己置身中关村而庆幸而骄傲,但是我们还是积极呼吁:“让IT竞争的风暴来得更猛烈些”。因为,中关村应该成为中国创新的重要源头,应该有资格加入世界性的竞争。其实高科技领域,最好的生存理念就是格罗夫所概括的“惶者生存”。应该多以危机来激发动力,多欢迎批评和建议来直面问题。
今天我们写下此文,也是内心惶然。究竟会得到什么反应,也没有一点底。但是我们相信,每一个关心中关村发展的人,都应该会有一定的共鸣。中关村真的急需一次脑筋急转弯,以当下的问题和危机,而不是以过去的成绩和成就,对未来做出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