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转型与中国中间阶层的代际更替(2)
2014-06-08 01:24
导读:为什么会如此?我们可以从社会分层结构变迁的角度加以解释。市场转型以前,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可以比拟为如下的一种同心圆结构(参见图一)。? 处在
为什么会如此?我们可以从社会分层结构变迁的角度加以解释。市场转型以前,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可以比拟为如下的一种同心圆结构(参见图一)。?
处在同心圆中心的,笔者称之为“核心群体”;而外围的,笔者称之为“边缘群体”。例如,中国高级干部是典型的核心群体,而农民则是典型的边缘群体。在计划经济下,社会资源的垄断与集中化程度相当高,由于社会资源是由中央统一调配的,因此,越是接近于中心的群体,就越容易获得资源。国有企业特别是级别高的大型国有企业,它们与中心接近,因此更容易获取资源。这样,级别高的国有企业职工也就成为计划经济下最主要的受惠群体之一。?
上述同心圆的身份分层体制首先将全社会分为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城里人所获资源显然高于农村人。其次,又将城市人口赋予了单位地位,即城里人的地位与他们所在单位的地位密切相关。单位的地位越高,其职工的地位也就越高 [3]。而衡量单位地位高低有两项指标:一是行政级别指标,二是所有制指标。行政级别指标分为:中央级、省部级、地局级、县处级、镇科级等。所有制级别分为全民所有、大集体、小集体、个体。两种指标搭配则衍生出等级井然的单位分层: 1.中央级全民单位; 2.省部级全民单位; 3.地局级全民单位; 4.县处级全民单位; 5.地局级大集体企业; 6.县处级大集体企业; 7.街道集体企业; 8.居委会小企业。在此社会分层中,国有企业职工显然处在社会分层的上层和中上层。?
随着市场转型的发生, 90年代以来,中国资源配置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迁,即由过去的非竞争型的计划配置资源转变为竞争型的市场配置资源。市场转型造成了资源在人群中的重新分布。这一点反映在人群的利益结构上,就是过去与计划资源相接近的群体资源的相对丧失,和更具市场竞争力的群体资源的相对获得。这种变迁表现在就业体制上,就是“铁饭碗”式的终身就业制被市场型的就业机制所取代;表现在就业人口上,就是国企职工较大量的失业与下岗;表现在社会结构上,就是传统的“中间阶层”的衰落。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二?市场转型与传统中间阶层的衰落
当我们考察社会的结构变迁和社会转轨时,就会发现,多数国家都曾伴随着中间阶层的巨变,即传统的中间阶层的衰落和新的中间阶层的兴起。其原因可能在于,社会中间阶层原本就具有地位不稳定的特点。中国的情况也不例外,中国的市场转型显然也导致了中间阶层的巨变。?
1949年的革命以后,中国社会中间阶层的构成发生了根本变化。土地改革以后,农村的士绅阶层衰落了;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以后,城市中的民族资产阶级、小业主、私营个体工商层衰落了。?
笔者以为,从 50年代中期直到 80年代的改革前,中国社会的中间阶层主要由三部分人组成:普通干部、普通知识分子和国有企业职工。对于将普通干部、普通知识分子视为中间阶层比较容易理解。然而,为什么将国有企业职工也视为中间阶层呢 ?市场转型以前,无论是与当时占人口 80%以上的农民相比,还是与城市中其他非国营企业的劳动群体相比,国企职工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都占有明显的优势。他们是 50~ 70年代中国社会的稳定力量,即使“文化大革命”那样的社会动荡也没有对他们的生活构成重大威胁。在当时中国社会里他们是典型的中间阶层,也有人称之为“公有制贵族”。当然,国有企业职工与一般意义上的中间阶层有明显区别。中间阶层通常是由白领层组成的,是管理者、技术人员、
办公室人员等脑力劳动者,而中国的国企职工很多是体力劳动者。我们只是在相对的意义上称之为中间阶层。?
直到 80年代以前,就收入和福利而言,中国的国有企业职工是城市社会中分享较多资源的阶层。国有企业职工可以从单位分得住房、享受低价格房租、享有很多劳动保护福利、可得到免费医疗、有养老金,子女还有入托、上学等照顾。仅从工资收入上看,国企职工明显高于当时的集体企业职工(参见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