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转型与中国中间阶层的代际更替(3)
2014-06-08 01:24
导读:上表反映出,自 50年代至 70年代,当中国仅剩下两种经济成分时,国有企业职工是经济地位较高的社会阶层。表中没有列出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的收入
上表反映出,自 50年代至 70年代,当中国仅剩下两种经济成分时,国有企业职工是经济地位较高的社会阶层。表中没有列出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的收入,如果与农民相比,国有企业职工的地位优势就更突出。而 80年代以来,当社会出现多种经济成分时,特别是当联营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股份制经济纷纷崭露头角时,这些经济形式的效率高于国企,雇员的收入也高于国企。?
近年来,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十分流行的概念,即“工薪层”,它是今日“低收入层”的代名词。商店贴出的“面向工薪层”的招牌,其涵义就是面向低收入层而所谓工薪层主要指人数高达一亿以上的国有、集体企业职工。?
国有企业职工经济地位的下降,也导致了其社会地位的下降。市场转型以前,国有企业职工是令人羡慕的一个群体:农民把国企招工视为“跳龙门”;当时的城市毕业生如果能够分配到国有企业工作,几乎是最好的去向了;各行各业的工人都以能在国企就业为荣。但近年来,国有企业的工作已经失去了昔日的灵光。根据笔者 1997年暑期在北京市海淀区所作的调查,当要求被调查者对全部 18种职业按地位打分时,国有企业职工仅得 54.6分(按诺斯-海特公式百分制计算分值),仅列于倒数第三。?
90年代后期,随着国企职工失业、下岗问题的出现,国企职工地位衰落的问题就更为突出了。笔者于 1998年完成了两项对失业、下岗人员的调查。一项是在全国 15个省、直辖市做的,共完成有效样本 1034个;另一项是在北京市做的,共完成有效样本 635个。在对调查结果的中,笔者发现,失业下岗群体具有较强的同质性,即失业下岗人员是一个具有很大相似性的群体。根据调查, 69.7%的失业下岗人员来自国企,来自集体企业的占 21.2%,两项相加占了 90.9%(参见表 2)。?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为什么在市场体制的冲击下,国企职工出现了衰落呢?总的来看,这是多重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第一是产业结构的衰落。中国的国企大多建于五六十年代,当时政府投资注重于重、制造业,国企的主体都集中在这些行业上。到了 90年代,传统的重工业、制造业已经陈旧,或被一些新起的高技术产业淘汰。这一点可从调查中失业工人的产业结构上清楚地看到(参见表 3)。?
第二是体制的衰落。国企由于体制僵化,在市场经济中缺乏竞争力。例如,非市场型的就业制度所造成的冗员过多和平均主义的经济分配都是困扰国企的顽症。国企体制的僵化是整体性的,各种体制问题交织在一起,该体制的变迁,仅靠某些环节的改革是不能奏效的。多年来,人们希冀于国企内部的制度创新。但事实证明,制度创新在国企内部极难发生。重要原因在于,国企是一种“氛围”,在此氛围中,职工之间的交往已经形成了“行为惯性”,处于萌芽状态的制度创新,总是被行为惯性所同化。在此条件下,体制的衰落就不可避免。?
第三是国有企业职工自身的不利条件。国企职工大多在 60~ 80年代进厂,年龄多在 40岁以上,受水平、技术素质偏低。他们虽然有多年的经验积累,但由于产品、技术的迅速更新,他们原有的技术大多已经过时。由于年龄的原因,他们又很难学会新的技术。?
根据调查,那些年龄在 40岁以上的下岗工人,是失业者中最困难的群体。这些人下岗后,生活水平骤降,他们极为迫切地寻找工作,却又难以找到工作。下面表 4用“方差分析”的比较了不同年龄组下岗失业人员的差异。表中显示,第三组即 41岁及 41岁以上的下岗人员组,其生活费明显低于比他们小的年龄组。方差分析显示,他们比 29岁及以下组月生活费低 74.37元。在“希望找到工作的紧迫程度”一栏中,用 29岁及以下年龄组的指数减去 41岁及以上组指数,均值差异是负值。这说明,越是年龄大的人对于找工作的心情越为紧迫。在关于找工作的难易程度一栏中,均值差异也是负值。这同样说明,越是年龄大的组,找工作的难度也越大。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目前的下岗职工中,存在着明显的代际差异,年龄在 41岁以上的中老年下岗职工,无论在经济地位上还是在就业机会上均遇到比较大的困难,就是说,他们的地位下降最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