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以改革创新精神探索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2014-07-24 01:48
导读:经济管理论文论文,继续以改革创新精神探索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 要: 今天,城镇化正以世界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规模在中国
摘 要: 今天,城镇化正以世界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规模在中国推进。以市场化改革和开放发展为动力,城镇化正在对中国的人口、经济、社会和文化进行全方位的结构演进。从严格控制到稳步推进,从茫然无知到积极探索,在经历了不断深化改革、努力扩大开放的艰苦历程后,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逐渐清晰,并逐渐成为共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关键词: 城镇化,户籍制度改革,就业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城乡统筹,动力机制
始于30年前的改革开放,把中国带入了一个持续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对于那时的许多人来说,城镇化还是一个相当陌生的概念。今天,城镇化正以世界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规模在中国推进。以市场化改革和开放发展为动力,城镇化正在对中国的人口、经济、社会和文化进行全方位的结构演进。从严格控制到稳步推进,从茫然无知到积极探索,在经历了不断深化改革、努力扩大开放的艰苦历程后,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逐渐清晰,并逐渐成为共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这一论述提出了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总体思路,如何使之进一步具体化,需要继续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探索、丰富和发展。
一、改革创新推动城镇化发展
城镇化的实质意义在于乡村农业劳动力不断进入城市的非农产业部门,从而使城市人口和城市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比重不断提高。乡村农业劳动力能否同时实现就业空间和就业部门的双重转变,从而使城镇化进程得以持续发展,主要取决于能否在安居、就业、
社会保障和子女教育等环节建立起相应的制度和体制环境。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二元分割体制阻碍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是造成中国城镇化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就必须打破城乡分割体制,消除影响城镇化进程的制度障碍,通过体制创新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型城乡关系。30年来,围绕城乡关系这条主线,在多个领域推进改革创新,成为推进城镇化的根本动力。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一)户籍制度的改革探索
户籍制度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基础。传统户籍制度将全国居民划分为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两种基本类型,并以此作为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主体。城乡居民在劳动就业、粮食供应、医疗、住房和社会保障等方面进入不同的体系,并享受不同的待遇。这种户籍制度的核心在于严格控制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的迁移,同时由于规定新增人口的户籍类型取决于母亲,而使这种户籍制度具有鲜明的“世袭”特征。由此形成的“城里人”与“乡下人”的分野成为每一个中国公民最基本的社会特征,其影响至今仍未完全消除。1984年,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首先打破坚冰。迄今,尽管尚未实现城乡户籍制度的完全并轨,但户籍以及依附在其上的许多差别性福利制度已经成为历史。
(二)就业制度改革探索
就业曾经是城乡人口之间不可逾越的藩篱。从上世纪80年代进入乡镇企业的农业富余劳动力,直到今天活跃在许多大型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生产线上的产业工人,农业户籍的劳动力已经成为我国第二产业的劳动主力。据国务院研究室完成的《中国农民工
调研报告》(2006年),全国外出农民工数量已有1.2亿;如果加上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农民工总数为2亿人。据统计,在第二产业中,农民工占从业人数的近58%,其中建筑业接近80%,加工制造业占68%;在第三产业的批发、零售、餐饮业中,农民工占52%以上。虽然面前还无法立即实现农民工的完全转移,甚至在工资、福利、劳保等许多方面还存在差别待遇,但不可否认的是,农民工正在成为中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劳动力量。显然,如何尽快实现农民工真正转型为城市产业工人,将是直接关系中国城镇化发展前景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