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马克思经济学逻辑的相对理性经济人假设((3)
2015-01-24 01:19
导读:首先,约束条件是多元的。作为被抽象出来的经济活动承担者,经济人必然是以某种方式参与到社会经济活动中去的个体。个体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行为必
首先,约束条件是多元的。作为被抽象出来的经济活动承担者,经济人必然是以某种方式参与到社会经济活动中去的个体。个体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行为必然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约束,这些约束条件主要有:
一是按照约束条件的来源,可以划分为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两类。主观条件指的是个体自身的各种约束条件,主要包括个体的相关知识水平、计算和判断能力、体力状况、性格倾向等等。客观条件指的是个体外部的各种约束条件,如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信用状况、直接利益相关者状况等等。
二是按照约束条件与个体行为结果的相关程度,可以划分为直接条件和间接条件两类。直接条件指的是对个体的行为及其结果有直接影响的因素,间接条件指的是对个体的行为及其结果没有直接影响,但可能会通过其他因素的传递而最终对个体产生影响的因素。
三是按照约束条件的动态程度可以分为相对固定的约束条件和相对变动的约束条件。相对固定的约束条件是指,在一定时期变化不大的因素,相对变动的约束条件是指在一定时期变化较大的因素。
此外,约束条件之间也可能有着某种程度的互相影响,有时候,这种影响还可能是非常明显或非常重要的。多元的约束条件之间的相互影响形成了一种既相互抵消又互相加强的作用力,这使得它们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机制更为复杂。
其次,约束条件是动态变化的。在个体对某一行为作出决策并付诸实施的全过程中,与该行为有关的约束条件也是处在不断变化中的,所谓“给定条件”只是在某一特定的时点上的条件。以事前、事中、事后分别的约束条件来评判个体的理性程度,可能得出差异巨大的结果。
对于个体的决策行为来讲,所有约束条件在一定时期内都可能发生变化。不同约束条件的变化对个体行为结果的影响可能是同一方向,也可能是不同方向,有些影响互相抵消,另一些可能互相加强。因此,处在不断变化中的约束条件对个体行为后果的影响同样处在变化之中。在最初时点上被认为是理性的决策随着约束条件的不断变化有可能产生与其预期有差异的结果,差异的程度随着约束条件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历史上不止一次出现过由于某些突发事件而导致的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导致资本家投资的实际结果与预期大相径庭。从事后来考量,这些投资行为应该被判断为非理性的,而这一结果正是由于外部的约束条件产生
戏剧性变化的结果。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约束条件不但本身不断在变化,而且对特定个体行为的影响力也是在变化的。如在生产中,原材料价格变动对产品生产的利润率有直接影响?然而我们也要看到,这种影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以欧佩克石油供应变动对世界各国国民经济的影响为例,80年代以前,世界各主要工业国家对欧佩克的石油供给依赖性很强,以至于欧佩克70年代的减产造成各国连续多年的萧条,从这里可以看出石油作为原料对生产利润的巨大影响。但是,正是认识到了这种过度的依赖性,各工业国此后开始寻求其他渠道以削弱欧佩克对
世界经济的影响力。萧条以后的几十年间,两方面的变化使得欧佩克对工业国生产的影响力明显减弱了,一是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的飞速发展,二是许多非欧佩克成员国的石油出口逐渐占据了越来越多的世界石油市场份额。因此,欧佩克的石油产量对世界经济虽然仍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但其程度已经不能与80年代之前相提并论了。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新时代,技术进步给生产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生产的各种约束条件的影响力也随着技术进步在不断改变。因此,约束条件对个体行为理性程度的影响也必须动态地来考察。 3、经济人的理性评价体系不是个体的而是社会的
经济人的完全理性实际是个体理性与社会理性的统一。对于所有个体经济人而言,他们都是按照决策时所掌握的信息作出自己认为最优的决策,如果仅从个体的角度进行孤立的判断无疑都是理性的,但这种理性并不是真正的理性,因为这种事前貌似理性的决策经常带来的是事与愿违的结果。个体要达到自身收益的最大化,就必须让自己行为的结果满足社会的需要,即只有达到个体理性与社会理性的统一,才可以说人达到了完全的理性。然而由于人的信息搜集、处理、计算等能力都是有限的,加上外部世界的高度复杂和不断变化,这种统一的达到是偶然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个体只能不断接近这种完全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