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 要:本文针对我国银行业偏好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这一现象,从定性和实证分析两方面探究其原因,以为我国银行业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境外战略投资者;中资银行
一、前言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及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银行业面临着国际银行业的激烈竞争与巨大挑战。为了优化产权结构,提高银行业的资金充足率,提升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我国银行领域出现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一些大中小银行通过出让部分股权,纷纷引入国内外的战略投资者。但在当前各家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的过程中,我国银行业又出现了偏好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倾向。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希望通过分析得出导致这种倾向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现象的动因所在。
二、对我国银行业偏好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动因的定性分析
(一)外部因素
首先,中资银行引入境外投资者的外部动力主要来自于政府及管理层的大力支持。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政府放开了外资金融机构入股我国商业银行的限制,开始尝试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2003年银监会正式发布了《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明确了外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的相关规定。2004年,银监会管理层曾多次表示,公司治理和内控机制的变化是外资银行给中资银行带来的催化剂,银监会欢迎鼓励合格的境外投资者与中资银行开展各种股权形式的合作,提高整体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力。而相比之下,我国在2006年才基本上解决国内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入股商业银行的法律障碍。
另外,加入WTO后,为了与国际金融业接轨,我国开始实行金融改革和金融对外开放策略,这使得我国银行业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成了必然趋势。理论和实践都已证明我国的金融改革不可能在完全封闭的条件下依靠中资金融机构自身的机制转换来完成,又考虑到国内的战略合作伙伴难以引发制度上的根本变革,而引进国外的资本则能够带来新的生产力要素,因此,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是获得理想改革成效的必要条件。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再者,境内机构自身的一些局限性也是促成我国银行业在引人战略投资者时不将其列为首选的原因。现在国内成熟的、合格的战略投资者还不多,许多战略投资者所能提供的资金支持有限;而且,与国际一流的金融机构投资者相比,国内战略投资企业大多缺乏治理银行的先进的专业知识、管理人才、经验和技术,在提升银行业经营管理水平及国际知名度和声誉方面作用甚微。
(二)内部因素
(1)产权的单一性和国有性。国有股一股独大的企业组织形式从根本上导致了我国银行业的治理结构存在缺陷,进而造成了国有银行运作的低效率。因此,使股权结构多元化是近年来我国银行业一直追求的目标。但仅仅引入国内的战略投资者是难以达到这一目标的。因为国内实力雄厚的能够成为战略投资者的公司大多还是大型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这对改变股权结构、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仍是于事无补。在这种情况下,对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引人是唯一使银行业产权结构多元化、摆脱行政干预,实现银行完全的独立经营和商业化管理的途径。借助于国外战略投资者对政府